大国工匠藏族当珍批初:家乡发展 传承黑陶技艺

发布时间: 2016-12-15 08:51:05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王冉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黑陶,藏族传统文化,藏族文化,传承人,技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非遗,文化部

  当珍批初和他的黑陶制品。王冉 摄影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昆明12月15日讯(记者 王冉) 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于12月10日至11日在昆明召开。与此同时,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也同期举办。在众多展品中,藏族汉子当珍批初带来的藏族黑陶制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当珍批初,汉语名叫郭军华,来自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汤堆村。村里共有163户人家,其中92户,共计112人从事黑陶技艺。当珍批初从事陶艺已经有37年之久,是家族里的第七代传人。

据当珍批初介绍,尼西黑陶有3000多年的历史,以汤堆村独有的多种矿物质土陶为原料,按照祖传配方制成陶胚,表面刻上藏族文化符号以及藏传佛教图腾,再经传统工艺烧制而成。

  当珍批初正在打磨陶器表面。王冉 摄影

汤堆村村民世世代代以黑陶技艺为生。解放前,村民靠烧制黑陶日用品换取衣物粮食,解决温饱问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旅游业兴起以来,尼西黑陶逐渐走出云南。但由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从事陶艺的村民收入普遍较低。为谋求更好的生活,很多年轻村民外出打工,黑陶技艺的传承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保护和传承黑陶技艺,当珍批初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公司的土陶研究室聘请资深陶艺师负责制作工艺的研发和创新。2008年,尼西黑陶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都会给陶艺师一定的补助,并带他们外出考察交流。

目前,公司有60余名陶艺师,年产陶器16万余件,包括109个种类,销往国内各地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陶艺师的平均收入约八、九万元,有时甚至达到十万元以上。随着收入的提高,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留在家乡从事陶艺。现在,公司招收了12名年轻学徒。当珍批初说,有了年轻人,尼西黑陶就有了未来。

当珍批初告诉记者,未来他打算把尼西黑陶、尼西情舞、藏族造纸以及藏族木制品这四大藏族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家乡汤堆村打造成一个文化园区和旅游村。他希望以此一方面提高村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让藏族黑陶技艺代代传承。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