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 多方联动 老李脱贫助乡亲

发布时间: 2016-12-09 14:31:41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刘洪超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老李,贫困户,增收,促进农民,树苗,脱贫致富,树苗,贷款,养牛,辽宁,阜新,彰武,合作社,摆脱贫困

(原题:老李脱贫记(政策解读·聚焦促进农民增收))

这天,贫困户徐国辉家进牛了。

“多亏你作保,否则20多万贷款去哪儿找。”徐国辉对一旁的同村养牛大户李万全很是感激。“9个月就出栏,一头能赚两三千。”老李笑道。

20多年前的老李,在矿上做过工,种树赔了本,年收入不到千元,如今一年至少能挣50万。这一切,都发生在他家门口——北甸子村,位于辽宁阜新市彰武县。

煤兴脱贫,煤枯返贫,单靠资源难持续

“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甸子村土地沙化严重。

“赶上风沙天,早起根本打不开门,只能从窗户跳出去清理齐膝的沙子。”李万全说,全村年轻人几乎都跑到外地打工了,首选地就是百余里外的阜新市。

“那时阜新是全国煤都,大小上千家煤矿。矿上打工收入高,一个月顶一年,”对于家有六口的李万全来说,这是当时告别穷日子的最好出路。不到两年,他就推倒土坯房盖上新瓦房,与邻村姑娘结了婚。

渐渐地,村里人有了摩托车,瓦房连成了片。

可没过多少年,这条路就走到头了。“矿井储量见底,煤质越来越差。村里在矿上的人大多都失业回了家。”老李回忆。上世纪90年代起,阜新煤炭资源日益枯竭,除了15.6万人下岗,108万农村人口中返贫人口就有60万。

“村里人一下多了,有些人得了大病,挣的钱花光不说,还借了高利贷。”老李觉得可惜,但也顾不了别人,“老爹养了几头牛,农闲时我帮帮忙,投点钱又买了10多头,每年也有几千块进账。”

种树苗赔了钱,看到商机没抓住

靠煤吃饭遇上“断头路”,但因为一个偶然,李万全又看到了商机。

有科研人员在彰武郊野发现了杂交松树。10多年后,抗旱抗寒和耐盐碱能力更强的速生彰武松培育成功。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出发,当地政府开始全力扶植村民繁育松苗。

“2009年前后,大田地里、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松苗,”邻村农户刘坤荣说,“那时正赶上内蒙古、山西兴建防护林,每天外地大货车都要排个二里地。”一时间,大家纷纷种植。

“有次我去隔壁镇的朋友家串门。一年没见,人家盖上小楼,也买了小汽车。仔细一问,原来是种树苗发了家。”李万全回家就给媳妇做工作,想拿家里积蓄买树苗。“这是准备给孩子上大学的钱,她说啥也不给。”无奈之下,老李偷偷拿出存折取了钱。

带着买回的松苗,老李如获至宝,也没心思管家里的牛了。“按当时行情,两年后我的树苗怎么着也要赚个十几万。为了这,有人把刚发芽的玉米苗都刨了。”

可没想到,树苗却成了心病。2013年,由于种植过多、需求减少,树苗价格暴跌。“我们村子偏远,客商根本不来,有的老乡只能把树苗刨了当柴火烧。我就搭进去20多万。”

后来,苗木合作社及时成立,当地政府也做了积极引导。可种树让老李几乎赔光了家底。

搞大养殖不回头,政银保三方帮找钱

就在这当口,孩子考上大学,急需用钱。没辙了,李万全想着干脆去南方打工,行李都打包了。

还没出家门,老村支书董福财找到了他和同村其他养殖户:“咱村离内蒙古通辽这个牛羊大市场不远,村里老一辈又有养牛贩牛传统,你们家都散养了些牛,不如把养殖搞大吧。”

“养牛有经验也有基础,可咱最缺钱啊!”四处打听,大家听说了阜新2014年推出针对养殖大户的政银保贷款:政府、银行、保险共同承担金融扶贫风险。以前,单户贷款不能超过5万元,期限只有1年。现在,单户能贷款3万元到50万元不等。

“我们延长还款期,把保险费率、银行利息相加控制在10%以内,比普通贷款低3—5个百分点。”阜新某银行负责人表示,一旦发生贷款损失,保险公司、银行和政府按6∶2∶2比例承担补偿金。

当然,村民贷款并非一路绿灯。一方面,政府找银行协调贷款,银行认为贫困户贷款数额小,有时还故意拖欠;另一方面,贫困户抱怨银行贷款门槛高,催款快。而且银行贷款多为春放秋收,虽符合传统农时规律,但半年时间对养牛户来说太紧张。

这一次,老李没有回头。很快,他贷款建起了规模化养牛场,经过两年多发展,“我现在有600多头牛,还了所有贷款,每年几十万收入,还让十几个老乡有了生计。”

今年8月,彰武县政府协调县镇信用联社,与养牛大户李万全等人协商:由信用联社向有养殖意愿和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李万全等人担保自己选中的贫困户;贫困户用自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房产辅助抵押;贷款期3年,只能用于养牛,期限内循环使用。

老李给几个贫困户提供牛犊、饲料,还保证高价销售,徐国辉就是其中之一。有过穷日子、脱贫又返贫、吃了不少苦,老李成了当地脱贫路上闯出来的领路人。

如今,在离北甸子村不到10里的地方,新建的牛羊交易市场顺利开张,摆脱穷日子的路上,老李和乡亲们越来越忙。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09日第2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