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女性易受气变影响 我国采取赋权性措施

发布时间: 2016-11-08 16:50:21 | 来源: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 辛闻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国家发改委,英国,瑞士,宁夏,内蒙古,气候变化影响,女性群体,报告,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贫困地区,女性,全国妇联,妇女权益保障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11月8日讯 11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发布组织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6)》在京发布。

《报告》指出,我国的气象灾害影响分布与贫困县分布有着高度一致的情况,95%的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农村地区。由于许多农村地区的青壮年男性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女性成为务农和照顾家人的主要劳动力。受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性别不平等现象还很突出。

据统计,农村留守妇女人口达到了5000万,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65%~70%,成为农村地区的主要劳动力。这也意味着,在灾害来临时她们也是主要的承受者和决策应对者。所以女性,尤其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女性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群体之一。

目前,我国无论是政府的统计、调研资料,还是学术研究的论文、专著,对女性与气候变化的统计和研究还十分薄弱,亟待加强。

由国家发改委组织,中国、英国、瑞士共同合作开展的“中国适应气候变化(ACCC)项目”在宁夏、内蒙古等地区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研究。例如,该项目对宁夏地区的调研发现:

少数民族妇女儿童是宁夏贫困地区的典型弱势群体,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生育率高、健康水平相对低下,导致适应能力较差。许多青壮年回族妇女不识字,很难外出就业,对于政府实施的生态移民项目而言,这些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的贫困人口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容易在移民后返贫。

气候变化增加了妇女群体的劳动时间和家庭负担。气候变化加剧了宁夏中南部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减少农作物收成、增加病虫害,降低作物品质和营养成分,在极端年份(如旱灾、冻害或洪涝灾害等)的歉收绝收,使得不少家庭入不敷出,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于是家庭的主要工作大都落在妇女们的身上。

我国政府和学界已经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女性群体的影响,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政策和措施。2011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除了明确妇女在经济、环境、法律等领域的发展权利之外,明确提到妇女在“参与决策与管理”领域将被赋予更多的发展机会。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要考虑性别差异和妇女的特殊需求,确保妇女平等分享发展成果。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妇女的关注和重视。

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妇女在灾害防御过程中的独特性,我国还采取了一些赋权性政策和措施。主要做法是:

第一,增强妇女获取并应用天气和气候服务信息的能力,来提高应对灾害的效果。如针对农村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对减灾信息关注程度低的情况,组织针对女性的灾害防御知识培训,相关培训教材和案例也设计得简明易懂,符合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双重决策需求。

第二,针对女性获取天气气候信息手段的特点,扩大气象信息对女性群体的覆盖率,在农村地区架设了更多的电子显示屏和高音喇叭;在电视机较为普及的地区,气象信息的播报时间也考虑了女性群体的收视习惯。

第三,重视女性参与天气气候信息的制作与传播,如建立的农村信息员队伍中,女信息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她们在了解妇女防灾减灾需求,及时向女性及弱势群体传递信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四,重视气象预报和减灾服务领域女性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的队伍建设,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女性工作者的占比在世界气象组织(WMO)成员中处于较高水平,国家级单位中女性占比已达40%以上。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