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打造产业精准扶贫的“长沙样本”

发布时间: 2016-10-27 13:55:02 | 来源: 湖南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贫困户,扶贫工作,扶贫资金,扶贫项目,贫困村,互联网,产业扶贫,技能培训,养蜂,就业

产业精准扶贫是“五个一批”脱贫路径的首要任务,是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治本之策。2016年以来,湖南长沙市围绕2017年提前三年率先实现85个省定贫困村“摘帽”、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的目标,立足贫困人口分散、大部分缺乏完全劳动能力的特点,坚持聚焦精准的扶贫工作要求,创新举措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全市投入产业精准扶贫资金达8000多万元,惠及2.7万户贫困户,占全市贫困户总数的46%,带动户均增收达5000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长沙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之路。

2016年,长沙预计完成32个省定贫困村退出和4.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完成率达76.7%。

因地制宜让产业扶贫扎根贫困地区

“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增强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脱贫。”市委副书记徐宏源调研扶贫工作时强调,产业发展要立足当地资源,不能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长沙县金井镇蒲塘村为省定贫困村,经济发展历来滞后,村内无厂矿和企事业单位,主要以发展种植、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今年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蒲塘村村委制定了“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目标。今年2月24日由市林业局牵头,精选了2015年最新研发选育出来的锥栗、黄桃等良种示范林果项目在蒲塘村第一批实施。

为抢抓季节, 3名驻村工作队员积极入户走访调查,并请林果专家察看现场,组织种植户集中培训,快速推进。上半年,全村共种植黄桃120亩、锥栗240亩,超计划完成20%,栽种面积居全市林业科技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村之首。

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属省定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26人,2014-2015年已脱贫47户196人。

“结合我村实际情况,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种植养殖模式,变为经济型种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盘龙岭村村主任介绍,“我们为贫困户免费发放黄桃树苗7000株,让其种植,现已栽种到位,成活率达90%,预计两年后收益1500元/亩,此收益远远高于传统的种植模式。”

宁乡县东湖塘开展整镇推动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共有9家企业、合作社帮扶560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占全镇贫困户数总数的60%。目前,除部分项目受农时季节的影响外,已有490户启动了项目,大雁鹅养殖、蔬菜种植和劳务帮扶等项目已经初见成效,预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6000元。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产业是决定产业扶贫成败的关键。长沙制定了《长沙市产业精准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和培植扶贫产业,让产业扶贫真正扎根贫困地区,不断结出脱贫增收的硕果。

因时制宜让产业扶贫插上“互联网”翅膀

在各领域全面推进“互联网+”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为推进精准扶贫搭建好桥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长沙市围绕“互联网+”精准扶贫,制定了《长沙市电商扶贫行动实施方案》,针对85个省定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行动。据了解,目前长沙市省定贫困村已建成电子商务服务站41个,农村电商企业超过900家,培育出惠农网、搜农坊等一批规模企业,金井茶叶、童年记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有效拓宽了贫困户依托互联网创业增收的渠道。到明年底,长沙市的发展目标为实现有条件的省级贫困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全面覆盖。

今年10月14日,湖南省首个零费率精准扶贫电商平台——红辣椒电商平台上线,随着红辣椒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启动,长沙85个省定贫困村、农村创客、新型职业农民等,有望享受零成本进驻,借力农村电商圆创业致富梦。

浏阳市椒花村2015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椒花村电商扶贫服务站的建成,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在宁乡县,已布局京东、淘宝村级服务站55个,1—9月为贫困户销售农产品642万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777人,受益的贫困户实现人均增收1680元。

为了让贫困户更好的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长沙实施了针对贫困户的创业培训计划。

2016年7月14日—20日,浏阳市大瑶镇端里村组织举办了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班,全力打造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创业平台。参加此次培训的学员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及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共计119人。

“我正准备从种植养殖业入手自己来创业,但苦于没有知识和经验。现在可好了,通过这次创业培训,我对自己脱贫更有信心了。”在SYB培训会结束后,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员胡海波信心满满地表示。

因人制宜让产业扶贫精准惠及贫困人口

产业扶贫手段是扶产业,根本则是扶人,产业扶贫的最终效果必须落实到贫困户脱贫上来。长沙市按照“四跟四走”的产业扶贫理念,创新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帮扶、劳务帮扶等多种产业扶贫方式,带动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就近务农务工就业最大限度分享产业扶贫的红利,让产业扶贫成为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最为直接、最为明显的途径。

把土地合作经营“鹊山模式”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是长沙的又一创新之举。今年,长沙市指导210个村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引导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在享受“保底分红”+“二次分红”收益的同时,还可就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

宁乡县东湖农业公司去年到东湖塘镇流转土地500多亩,建立蔬菜产业基地,吸纳了当地50多个贫困人口长期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年发分红与工资80多万元,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5万元。

在帮助贫困户联系扶贫产业和项目的同时,委托项目主体为贫困户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确保贫困户通过项目掌握一门致富技术,增强贫困户持续发展能力。

宁乡界头养蜂专业合作社今年7月在沩山乡沩水源村开展蜂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以来,共组织了4次培训,每周派出技术员到村挨家挨户上门指导,答疑解难。

家住沩山乡沩水源村学堂组的吴凤莲,丈夫因车祸丧失劳动能力,全靠她撑起这个家。今年7月她在界头蜂业帮助下开始养蜂,现在已割了两次蜂蜜,共卖得3300元。“今年秋冬季至少还可以摇三四批蜜,每年可以保证有1.2万元的养蜂收入。”

通过技能培训,直接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转移就业,也是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

刘德文是宁乡县黄材镇烟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只眼睛坏死,妻子双眼先天性高度近视,上有90岁的老母,下有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孩子,仅靠几亩薄田,生活十分艰难。

今年7月,刘德文参加了物业管理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与湖南铁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月工资3000元,包食宿,购买五险。“有了工作,我就供得起小孩读书啦,日子会越来越好!”

参加烟溪村扶贫培训的4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黄材水库移民,已有36人与用工单位当场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一次性就业率81.8%,其他学员也正在与用人单位进行对接,基本都可于今年底实现脱贫。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