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杨洋 袁放 刘芳奇 江萍)2016年10月17日是第24个世界消除贫困日,也是第3个中国扶贫日。昨日,农业部于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2016年产业扶贫论坛,作为2016年扶贫日减贫发展论坛的平行论坛。论坛围绕“创新产业精准扶贫政策与模式”为主题,深入研讨产业扶贫思路、重点和政策措施,交流各地产业扶贫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分析当前产业扶贫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凝聚各方共识,为推进产业精准扶贫营造领好的舆论氛围。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郑文凯,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家培,中国保监会财产险监管部主任何浩,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孟亚平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农业部计划司司长张合成主持。在会上,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孟亚平介绍了国家开发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情况,并分享了自己对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图为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副总裁孟亚平讲话 刘刚 摄
今年以来,已向145个贫困县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33亿元,惠及3.6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在会上,孟亚平介绍了开发银行支持产业扶贫的以下基本做法:
第一,加强融智服务,提升金融扶贫精准度与科学性。扶贫先“扶智”、融资先“融智”。开发银行首先发挥专家优势与贫困地区一起找准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目标,再有的放矢设计金融产品和融资方案,先后支持和参与22个省脱贫攻坚规划编制,并以武陵山和大别山两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开展系统性融资规划编制。为解决贫困地区金融专业人才不足问题,开发银行向832个贫困县所在的地市州派驻了183名金融扶贫专员,作为宣传员、规划员和联络员,协助地方开展工作。
第二,坚持机制建设,构建“四台一会”批发融资模式。在会上,孟亚平讲道,针对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小、数量多、风险大等特点,开发银行结合自身特点,运用金融社会化理念,以银政合作为基础,坚持机制建设先行,主动整合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群众的民主监督优势和开发银行的融资优势,发挥财政性资金对信贷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风险防范分担机制和以基层民主监督为基础建立民主审议、联合监督机制,形成了“四台一会”批发贷款模式,实现社会各方共防风险、共促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第三,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贫困户收入来源。孟亚平说道,在融资方案的设计中,除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外,为增加贫困户收入,特别是解决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的脱贫问题,开发银行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吸纳就业、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多种途径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拓展贫困户的收入来源,促进广大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增收脱贫。
据介绍,孟亚平还就如何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对产业扶贫的支持作用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建设,提升贫困地区产业融资能力。担保机构担保是弥补产业主体抵质押物不足、提升其融资能力的有效做法,但当前县域担保机构多数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提升贫困地区融资能力,建议由开发性或政策性银行通过软贷款或专项建设基金注资贫困县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成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为产业融资提供支持。同时,建议政府对担保机构采取保费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担保机构开展产业扶贫担保业务。
第二,增加低成本资金投入,降低产业融资成本。孟亚平说道,在贫困地区培育产业发展,一方面政策意义和社会效益显著,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产业基础薄弱、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现实困难,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建议加大对产业扶贫的低成本资金投入,如扩大扶贫再贷款或PSL资金使用范围至开发性、政策性银行的产业扶贫项目,加大财政资金贴息和风险补偿力度,从而降低产业扶贫项目融资成本,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第三,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健康发展。为提升贫困地区生产发展能力,弥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的不足,建议进一步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引入龙头企业等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同时通过实施保费补贴等方式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探索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文字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