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10月16日,在中国第三个“扶贫日”前夕,由国务院扶贫办主办,中国扶贫基金会承办的2016扶贫日论坛——社会扶贫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旨在组织探讨社会扶贫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为民营企业、地方扶贫组织、专家学者提供面对面对话平台。脱贫攻坚奖获奖代表,河南省扶贫办副巡视员,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吴树兰在论坛上做了题为《扑下身子做实事 探索路子为脱贫》的发言,总结了自己的扶贫工作和体会。
以下是发言全文:
我受组织委派,2010年至2013年,在新蔡县孙召镇大吴庄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2014年至今,在确山县竹沟镇西王楼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在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老百姓的需求,重点抓好农民增收
在大吴庄驻村三年,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50件,比如引进现代化奶牛养殖场、有机肥料厂等4个企业,建成一个养鸭小区,建成一处20个大棚的蔬菜种植基地。驻村结束时,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5960元,三年内翻了一番,大吴庄也成为省级生态村、市级先进党支部和省级“三八”红旗集体。到西王楼村后已办成31件实事:建设28公里旅游环线,成立4个协会、3个合作社和1个村级网站,帮助创业农民争取贷款资金300多万元;发展规模养羊场7个、规模养羊户102户,发展50头以上的牛场5个,大型养猪厂3个,发展养鸡专业户10多户,养殖1万多只鸡;成立了西王楼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和养老扶贫互助合作社;做成了多批农产品贸易,并做成了羊产业、夏枯草产业、旅游产业和小提琴产业,其中,羊销售量占广东羊肉市场的30%,小提琴产业年产值1亿多元,占出口量的80%。两年农民人均收入增长50%以上,直接脱贫120户、148人。并有集体收入100多万元。西王楼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和县级平安村,村支部被评为市级先进党支部。
二、围绕村子长远发展需求,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在大吴庄村共争取涉农项目31个,累计兴修水利沟渠1500米,建成自来水设施、3000立方米沼气池、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7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和文化广场,建成新农村社区一个。到西王楼村后,争取专项资金700万元,新建5个拦河坝、3个漫水桥、2个蓄水池、2眼深井,不但解决了农民吃水难的问题,还保证了部分旱涝保收田。整理路基15公里,新修道路11.6公里,解决了7个村的群众行路难问题。同时,逐步解决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饮水、儿童入学和农民增收等问题,办成了31件实事。
三、围绕党的事业和群众工作需求,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注重对村干部和党员的培养和引导,结合村级换届,重新推选了群众认可的西王楼村“两委”班子,带出了一个强有力的干部队伍:直选产生了23名村民小组长和23名妇女组长,成立了村监事会,建立健全了其他村级组织,从组织上保证了各项工作的落实,落实了“三会一课”、“四项基础制度”等规章制度,使村级管理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突破了村集体无收入、村无企业、村无敬老院、村无新农村社区的历史。
几年的驻村工作,使我有三点深刻的体会:
第一,只有把群众当亲人,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作为第一书记,与群众联系密切,只有发挥“站着像一道墙,为群众遮风挡雨,蹲下像一头牛,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的无私奉献精神,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心尽力办实办好,才能以诚心换真心,成为群众的主心骨、当家人。我用自己的工资为劳改犯吴树伟和残疾人魏海心、张新建贷款做担保,使他们获取养牛和蔬菜种植启动资金。2014年我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为西王楼扶贫互助合作社筹集资金100万元做农产品贸易,120户、148人脱了贫,并走上致富路。现在成立养老扶贫合作社,又筹集80多万元,入社的56名60岁以上的贫困群众每年分红可达3500多元,为他们探索了固定收入的主渠道。2011年9月,连续7天为高聘友等17户奶农拉牛搬家,由于劳累过度,晕倒在牛场。每年的8月初至10月初,养殖户要为饲养动物准备一年饲料,忙得农民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我也不回家,帮助农民打玉米秆、搞青贮和喂牛,在粉碎机下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满身是草、满头是灰、两脚是土,鞋都不脱倒床就睡。2011年,女儿从美国回来,家人非常希望我回家同家人吃个团圆饭,但是为了顺利完成青贮和三秋大忙任务,我坚持留在村里同农民一起劳动。通过完成每件小事,我一点点取得了农民的信任,大伙都说:“有困难,找树兰。”我高兴地写下了“五十七岁又进山,脱贫致富探路难;待到俺村红烂漫,我人我心党可见”。
第二,只有把工作当成事业,才能获得攻坚克难的动力。我驻的两个村都是国家级贫困县里的省级贫困村,村集体没钱运转,我动员亲朋好友为村里捐了5万多元;奶农没钱收青贮,我就帮助奶农四处借款。2012年,为跑一个菇沼肥项目,我在北京顺义一个宾馆门口等了11个小时,不敢喝水、不敢去厕所,怕一离开就错过见专家的机会。我的真心打动了专家,项目顺利通过,我们拿到了310万元的资金,这也是国家发改委在村级立的第一个项目。这些年,由于劳累过度、生活无规律,我患上了糖尿病和肾功能障碍,今年4月又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很多人都劝我“不能再这样拼了,再拼就没命了”。我正是觉得身体不好,明年又退休了,才同时间赛跑,不在心中留遗憾,不辜负组织期望,不让老百姓失望。发扬扶贫战线艰苦奋斗、能打硬仗的精神,埋头苦干、尽心尽力做好每件好事实事,让所有贫困农民尽快脱贫,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正是由于视党的事业如泰山一样重,视个人名利淡如水,我才在驻村工作中,过好了心理关、吃苦关、知识关、能力关和群众关,写出了100多万字的《驻村日记》和40多万字的《山里人》。从群众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农村经验,思想上得到了洗礼,能力上得到了提高,更感觉党的恩情泰山重,人民情义深似海,自觉跟党走的信念更坚定,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更加迫切和自愿,深感一个工作人员有退休的时间,党员永无休脚之日。我一定要为扶贫事业奋斗不止。
第三,只有调动各方积极性,才能形成战胜贫困的合力。作为第一书记,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关键是要调动一切积极性,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具体来说,在村“两委”班子里,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正确处理第一书记与村支书、村主任的关系,带好队伍;要正确处理与选派单位、所在乡镇和县里领导的关系,主动汇报,争取支持;要与企业家、专家多联系,多请他们到村里指导。实践证明这些方面做好了,就能出“战斗力、生产力”。
我把驻村经历简单概括为四句话:“下乡驻村六年多,酸辣苦甜都是歌,千辛万苦不言悔,写好扶贫先锋歌。”今后我决心带领西王楼村争取早日摘掉贫困帽子,不辜负群众期盼和党组织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