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道远。内蒙古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20多年前几乎寸草不生,没水、没电、没出路。治穷先治沙,亿利集团依靠科技创新,造林6000多平方公里,使库布其的沙尘天气减少了95%,降水量增加6倍。在修复生态的过程中,亿利集团还找到了把治沙和扶贫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的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出了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商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新机制。
眼下正是牧区备草料的季节,陈宁布在沙地上试种的粮食获得了丰收,不用再为300多只羊越冬发愁了。
过去,陈宁布的村庄就在库布其沙漠里,一年四季风沙不断,大片草场和土地遭到吞噬。上世纪90年代,贫困人口年均收入不足400元。当地的支柱企业杭锦旗盐场,日子也不好过,连年亏损500万。
就在盐场面临破产的关头,亿利集团把它承包了下来。要救活场子,就得治沙,企业决定每卖出一吨盐,就拿出五块钱搞绿化。但是,茫茫沙海中挖坑种树,成活率连10%都不到。
亿利集团想了个办法,用芦苇和沙柳扎成网格防风固水。这样,种树的成活率提到了60%,可一亩地的成本高达1000元。
成本高也得种,只有树控制住风沙,盐场才能恢复生产。这个时候,当地政府推行了林业新政策,“谁造谁有、合造共有”,产权明晰进一步鼓舞了亿利集团治沙的决心。但机会来了,难题也跟着来了。怎样才能把种树的成本降下来?一次,一瓶没有喝完的水,引发了一场技术大革新。
受到启发,亿利集团发明了水枪,利用水的压力,瞬间在沙丘上冲出一个洞,还能控制洞的深浅。树苗种到一米深,即便四周没有屏障,也不容易被流沙带走。这个技术,颠覆了网格化治沙的老办法,成本低,效率高。
缺水的地方,用螺旋钻打孔,雨季来临前,开飞机撒播草籽,迎风坡造林,借助风力让树长沙降,技术突破一项跟着一项。亿利集团先后发明了20多项新技术,培育出耐寒耐旱耐盐碱的种子1000多种,在治沙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和种子又能赚钱。比如,一棵经过改良的甘草,治理十几平方米沙土不说,三到五年还能造出一块有机田,在深加工之后,价值更是翻了几十倍。
既能治沙,又能创收,亿利集团开始大规模推广这个绿色产业。模式是,企业提供种苗、技术指导、产品收购,农牧民成立合作社,跟企业合作,几年下来,当地已发展合作社700多个,仅甘草种植就有220万亩。
在这样的人进沙退中,亿利集团又发现了新的商机。从农牧业到沙漠旅游,从制药到光伏发电,围绕六大产业,构筑起300多亿元的沙漠经济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陈宁布成为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他把自家闲置的荒沙地流转给亿利集团,再替集团打工,单是这两项收入,一年有将近10万元。生活在库布其沙漠周边的10万名贫困农牧民,参与多种生态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1.4万元。
如今的库布其沙漠,近六成区域得到治理,成为国际治沙的经典案例。100多支治沙队伍,跟着亿利集团走出内蒙古,到新疆、甘肃等地承接生态环境修复工程。
以改善环境为前提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从曾经的“死亡之海”,到今天的“经济绿洲”,亿利集团改造库布其沙漠的路,走了28年。如今,环境变好了,效益上去了,群众也跟着致富了。这样的实践证明:要把黄沙遍野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不仅要找准路子,用对方法,更需要持之以恒,更需要不懈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