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喜旺:有绿色就有希望
库布其出了一个名人,张喜旺。上了央视。
“瞧,喜旺又出来了!”
“刚刚还在村口见他扛着锹,一转眼就跑进电视里了!”
看看电视里的张喜旺,看看身边的丈夫,张喜旺的女人乐得好像在梦里。儿子女儿都说:“老爸成明星了!”
张喜旺有时候端着饭碗也瞄几眼电视里的自己,心里说,没给库布其的老少爷们丢脸。
虽然不到两分钟,但中国13亿人,能上央视的有几个?
不少明星做梦都想上央视,而张喜旺只是一个离北京800多公里的牧民。张喜旺因为在沙漠里种树上的电视。其实,早在2011年,他在就库布其露脸了。
那年开春,张喜旺想在沙漠承包种树,有人说:“你没有团队,给你也做不下来。”张喜旺不输这口气,非包不行。结果承包1100亩,做了43天,顺利完工。接着又在七星湖畔承包种草,种得像模像样。由此,领导对他另眼相看:这娃还行,是一块做营生的料。
2012年,他承包了1200亩水冲沙柳。那是一块缺水沙漠,周围工地的工头都纷纷退出。“退的,我都要了。”不知哪来一股牛劲儿,张喜旺一下拿到8000亩水冲沙柳种植合同。
“这是我长这么大做的最大的工程了。”“也许是咱们这个人工作实在吧。”张喜旺如是说。2013年,张喜旺17天完成6000亩的沙柳种植。领导让他管护精品园,又让他管护七星湖胡杨和两块草坪,一直管到上了冬,浇过冬水才能歇口气。管护最主要的劳动,就是浇水、施肥、打药。
“这个也顺利地拿下来了。自己夸自己谁都不相信,别人夸了才行。”张喜旺有些得意地说。
沙漠种树,不是一般的苦,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包工头。
2012年,分给张喜旺的工地,离公路7公里半。打不出井,工人没有水喝,吃的水全部得用拖车拉着水桶往里运。沙峰没有一点儿绿色,鸟不拉屎的地方,种沙柳太难,但他仍然咬咬牙决定试试看。
30多个工人用三个拖车往沙漠里运树苗。一天一趟,运费700元,这价还是认识的哥们给讲了情,算是优惠的了。种树用的是干钻(地钻),还比较轻松。工人每天来回步行,光走路得两个多小时,一天也干不上多少活儿。
一天,有个工人转了向,晚上十点多,手机联系不上了。后来联系上了,在10公里外。张喜旺开着拖车去把他接回来,回到家已是深夜12点。“这次真把我吓坏了,觉得自己责任太大。如果把人家走没了,我该怎么办?”
以前,张喜旺对植物并不了解。种树时间长了,就有了一些认识,比如近几年沙里面常种的杨树、沙柳等。2012年以后,他又接触了羊柴、花棒等品种。如今,喜旺也算半个沙生植物专家了。
有人问他,这么多年种了多少棵树,多大面积,算过没?
张喜旺说:“不说棵了,就说亩吧,估计两万亩是有了。我带这个队6年了,刚开始就是700亩,那时候没有经济实力,也就慢慢积累。2012年大翻身,一下子包了8000亩,2013年又包了6000多亩。2014年,基本上把咱们南面这个沙地种完了。今年又在七星湖里面的路边种了1500来亩梭梭,头一年接触,以前没听说过这个东西。尝试一下,看看这么个种法,能不能活。”
“未来你估计还能种多少亩?”
“不知道。我现在43岁,凭我的身体素质,再干十几年没问题。”
“有没有想过,再做十几年以后,希望自己再完成点啥目标?”
“哎呀,咱书念得少,知识短缺,所以眼光短,瞭不清后来。”
路边放着两袋敞着口的化肥,一黑一白,大小皆如米粒,摸上去有些滑润。
张喜旺正在精品园里给树苗施肥、锄草。和他一起的,还有他的老父亲和一儿一女。父亲已经七十多岁,耳朵微聋,和他打招呼,反应有些迟慢,但仔细听,还能听明白你说的话。
农历六月的阳光,并不太毒。有风扑簌簌刮过,汗毛也微微地晃动。库布其天高地阔,负氧离子充裕。若深深呼吸,顿感头脑清醒。对于长期困居于大都市的人来说,来到这里是一种高级享受。
地头泊着一辆长安福特,昭示着这个家庭的幸福与殷实。
“让父亲到地里来,比闷在家里好。”张喜旺说,“孩子们放暑假了,让他们来体验一下我的工作。”
“本地乡亲都知道你上中央电视台了吗?”
张喜旺答:“可不是吗,每天都能看到。”
张喜旺身着精致T恤,虽皮肤黝黑,但不象木纳农民。一双眼闪亮,透着纯朴和智慧。阳光下,笑得灿烂。
喜旺,这名字是他父亲给起的,图个顺口。央视导演演绎成了“希望”,同村人喜欢喊他的名字,口口声声是“希望”。
张喜旺想,就托个口福吧,叫“希望”,肯定希望好,大家都好。
“二十年前的库布其沙漠,没有路,黄沙满天飞。风一刮,连眼窝都睁不开,迎面吹来的沙子打在脸上,像针像刺儿在扎你。与现在相比,就像一个冬天一个春天,就这么大变化。绿色到处都有,大沙梁上点点画画都有了绿色。”张喜旺说得很动情,“我心中慢慢悟出这么句话:有绿色就有了希望。”
去年,张喜旺三喜临门:树壮草旺收益好,儿子考上了大学,女儿上了技校。希望,希望,真是越往后越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