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论坛秘书长王文彪主持开场并介绍嘉宾。 中国网董宁 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15年7月28日,主题为“沙漠生态文明、共建丝绸之路”的第五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开幕。论坛秘书长、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主席王文彪在论坛发表了题为“从库布其出发,共创绿色时代”的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
早上好!
今天,大家满怀绿色大爱,秉承绿色大道,肩负绿色大义,相聚库布其,共谋我们的绿色美好未来。在此,我谨代表论坛秘书处和库布其治沙人,向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置身茫茫大漠,我不禁要问,沙漠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沙漠是人类共同的负罪、共同的挑战、共同的财富和共同的希望。
沙漠是人类共同的负罪。据统计,除了天然原生沙漠外,大部分沙漠都是人类造成的。像库布其沙漠,2000多年前还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后因战争、滥垦、滥牧,200年前才彻底变成荒漠。所以说,沙漠是人类对大自然犯下的罪。先人们由于历史原因和技术缺陷,把沙漠留给我们,实属情有可原。但我们如果再视若无睹地把沙漠传给下一代,则绝对不可饶恕。
沙漠是人类共同的挑战。
沙漠是贫困之源。全球3/5的贫困人口在沙漠,我国1/3贫困人口在沙漠。
沙漠是战争之源。荒漠化与民族、宗教并称为三大“战争起因”。当今战乱频仍的区域大多是荒漠化严重地区。
沙漠是污染之源。沙漠是“地球的癌症”。每次雾霾的爆发,背后都少不了沙尘的影子。而贫困、战争、污染,恰好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因此,全人类必须共同审视、深刻认识沙漠。
沙漠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传统哲学十分强调辩证法,正所谓“福祸相依”。这一点在沙漠上的表现最为明显。沙漠荒芜,但这也意味着广阔的空间资源;沙漠缺雨,但这也意味着充足的光热资源;沙漠形成原因复杂,这也就意味着丰富的地下资源;沙漠植被独特,这也就意味着珍稀的食药资源。仅就光热来说,据美国科学家介绍,每平方公里沙漠每年可生产400万度电。也就是说,仅一个库布其沙漠,就可以满足全中国1/8的用电量。这是多么诱人的宝库,敬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开发!
沙漠是人类共同的希望。这几天,NASA宣布发现了开普勒452B“类地行星”。全世界为之疯狂,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另一个地球”,认为找到了人类存续的希望。我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勇气表示钦佩,但我更想说的是,与其将希望寄放到外太空,不如把眼光投放到沙漠中来。沙漠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几乎全部未利用。与1400光年外的452B相比,沙漠简直是近在咫尺,与耗费庞大的宇宙开发相比,沙漠开发几乎就是唾手可得!因此,沙漠才称得上是人类的希望!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抽象意义上的沙漠。接下来,我更愿与大家分享脚下这片具体的沙漠——库布其。
有时候真不敢相信,库布其治沙已经整整30年了。我就出生在这座沙漠里。看着现在的库布其,我常常想起库布其30年前的样子。童年的库布其,有三个情景让我终身难忘。
一是三天两头的沙尘暴。我在10多岁时,因为沙尘暴白天找不到回家的路,父母找了一天一夜。
二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我本来考在重点中学,由于沙漠阻隔,只能在附近的农场中学凑乎。所以,金融学的不好,赚钱不如马云。
三是贫穷和饥饿。我家在五、六十代只能靠玉米、高梁勉强维持生计。
带着挥之不去的沙漠噩梦,我和我的库布其乡亲,懵懵懂懂却又是命中注定地走上了治沙之路。30年过去了,治沙的意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最初,治沙是为了生存。30年前,亿利是这里的一座小盐厂,时刻面临被沙尘吞噬的危险。“不治则死”使得我们“被迫治沙”。
后来,治沙是为了发展。治沙中,我们意外发现了沙漠的中药资源、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治沙则富”使得我们开始“主动治沙”。
现在,治沙是为了使命。我生于沙漠,长于沙漠,拼搏于沙漠。这辈子注定结“沙”缘,走“沙”路,我认了。与生俱来的沙漠宿命让我决定“终生治沙”,而且还要“世代治沙”。
30年弹指一挥间。回首30年治沙路,其实我只做了两件事,一个是创新,一个是产业化。
创新是库布其治沙的灵魂。30年来,我们孜孜以求,持之以恒地推动三大创新:
一是技术创新。我们研发了1000多个生态修复种质资源,形成了100多项技术成果,首创了100多个工艺技术包。
二是机制创新。早在30年前,我们就率先采用PPP模式,当然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时髦的词汇。通过政府政策性支持、农民土地入股、企业商业行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沙漠变绿、企业变强、农民变富。
三是模式创新。我们探索出“生态+生意”的商业模式。也就是我常说的“靠沙吃沙”。通过“治沙”来“吃沙”,“吃沙”之后再反哺“治沙”,实现治沙与吃沙、生态与生意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在三大创新的基础上,我们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推进沙漠治理,不断推动治沙产业化。
产业化是库布其治沙的动力。30年来,我们艰难摸索,推动治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以生态为核心、以六大产业为支柱的产融网一体化格局。
一是生态修复。从荒漠化土地到盐碱化土地、城市垃圾山、污水沟;从库布其到北上广、京津冀、新疆、甘肃、澳大利亚、中东、中亚,亿利生态修复不断成熟、壮大、走出去。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承建了冬奥会生态修复工程,目前正全力做好相关工作。
二是生态牧业。依托高蛋白沙生植物资源,发展蛋白有机饲料产业,适度发展本土化畜禽养殖。
三是生态健康。因地制宜开发治沙植物药用价值。种植甘草200多万亩、肉苁蓉30多万亩,开发甘草良咽、复方甘草片、沙小甘等系列健康产品。此外,我们还采用世界领先技术,发展现代化绿色节水农业。
四是生态旅游。打造大漠星空、赛马、古海洋温泉等项目,年接待旅客20多万人次。这里被评为“中国最美观星地”和“中国第一沙漠温泉地”。很多网友说,在库布其,穿越荒芜生机、穿越宇宙星空、穿越古今历史,既有极致感官享受,更能触发无限思考。
五是生态光能。以“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模式,实施110MW生态光伏项目。与中兴集团在巴基斯坦合作20MW发电项目。与深圳金帆集团合作在甘肃建设50MW光能项目。
六是生态工业。利用沙漠植物刈割管理特性,大力发展有机饲料、有机肥料。预计到2020年,肥料、饲料生产规模将分别达到1000万吨。
正是靠着创新和产业化,我们让沙漠变了“颜色”。绿化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相当于8个新加坡。
正是靠着创新和产业化,我们让沙漠变了“天空”。沙尘天气减少95%,降雨量增长6倍,生物种类增长10倍。
正是靠着创新和产业化,我们让沙漠变了“模样”。10多万沙区群众脱贫致富,茅屋破墙变成了牧民新村,愁云惨淡变成了笑逐颜开。
也正是靠着创新和产业化,我们实现了生态、经济、扶贫的协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库布其模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沙漠治理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使命,需要全球各界精英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当前,世界绿色发展大势浩浩汤汤(音同“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一带一路战略顺利起步。这些都为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绿色经济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事业。在此,我呼吁成立“全球沙漠生态联盟”。围绕沙漠治理,汇聚全球人才,汇聚全球资金,汇聚全球技术,汇聚全球智慧,汇聚全球信息,发挥资源集聚效应与共振效应,通过共享、共谋、共创、共赢,共同打造一个无愧于历史的“绿色时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