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民生让民众有更多“获得感”

发布时间: 2016-09-27 08:56:41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李长安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教育公平,单独招生,生源,支出增长,十三五

让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毫无疑问是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自2013年11月成立以来,紧紧抓住民生这个“牛鼻子”,围绕着民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民生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广大民众分享到了更多、更实惠的改革与发展红利。

民生事业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包含了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扶贫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三年来,深改组共召开了27次会议,审议及审议通过了162个文件,这其中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文件与民生领域息息相关。以今年8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为例,本次会议一次性通过了14份改革文件,其中就包括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办法》、《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等多份涉及民生领域的文件。

出台文件或措施只是改革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将这些文件或措施落到实处,并取得实实在在的实效。客观地说,在深改组的大力推进下,民生领域中的改革有了进一步的深化,老百姓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益处。比如在教育改革方面,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尤其是名校农村生源偏少的问题,教育部门实施了向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减分、特招的政策,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针对农村学生的实行了单独招生计划,规定为照顾农村生源,最高可降至一本线录取。其结果,据教育部初步统计,2016年国家、地方和高校三个专项计划共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9万余人,较2015年增长20%以上,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录取的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比例均超过了15%,扭转了近些年农村生源比例持续下降的势头,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了基础。

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大学生就业、城镇职工转轨就业、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三碰头”局面,深改组多管齐下,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鼓励城镇职工转轨就业、保障农民工就业权益等方面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政策。目前,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去产能、去库存过程中的职工转轨就业工作有序开展,农民工的就业权益保障有所加强。

社会保障号称公民最后的“保护伞”,也是民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近三年来,深改组在推进养老保险并轨、医药费用跨地区报销和医疗分级诊疗等方面改革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我国已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并轨、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并轨。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和医疗费报销的梦想也正在变成现实。近段时期以来,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企业负担日渐沉重的问题,中央还决定降低部分社保费率帮助企业“降成本”,企业和职工的社保负担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目前,我国尚有数量庞大的农村贫困人口,“十三五”规划已经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面脱贫的目标,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深改组从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开发投资等多个维度开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扶贫攻坚政策体系。从2013年到2015年,我国每年实现减贫人口都超过了1000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已经从8200多万迅速下降到5500多万。中国的扶贫减贫行动不仅使广大贫困人口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还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赞扬。

民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近三年来,尽管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不断下降,但民生支出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以2015年为例,当年各项民生保障方面的支出增速都达到了8%以上。其中,教育支出增长8.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9.3%,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6.9%,城乡社区支出增长11.5%。除了政府财政投入之外,深改组还通过大力发展PPP等方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参与其中。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PPP项目签约额约为4500亿,全年累计达1.3万亿。2016年从增量来看,PPP签约有望突破2万亿的规模。

当然,与广大民众的热切期望相比,民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且经过三十多年的积累,各种利益集团也已经形成,改革进入“深水区”,难度与风险都在不断升高。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下一步的民生改革必须敢于真刀真枪、敢于啃硬骨头。只有坚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改革就会得到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改革事业也才能顺利实现其既定的战略目标。

(作者: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