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需要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要以“融合化”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以“智慧化”挖掘农村发展新动力、以“组织化”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以“绿色化”实现农村发展可持续。
以“融合化”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
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融合化”的核心思想是跳出“三农”看“三农”,以“非农”手段,来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与“非农”融合发展。将传统的“农”拓展到“非农”范畴;反过来又通过“非农”来促进“三农”问题的突破,以达到“农”与“非农”的协同融合、共生共荣、美美与共。树立“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视野,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促进经济、生态、人居功能融合发展;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充分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融合化”核心路线是以生物经济为强大支撑,构建新型农业体系,促进“农”与“非农”产业融合;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构建新型农业业态,促进“农”与“非农”业态融合;以共建共享受为利益纽带,构建新型城乡格局,促进“农”与“非农”人居融合。
以“智慧化”挖掘农村发展新动力
以“智慧化”挖掘农村发展新动力,其核心思想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全面武装“三农”。一是以“互联网+”农业生产为抓手,推动生产“智慧化”。主要围绕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建设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为农业企业、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监测预警、技术指导、智能控制等应用服务。二是以“互联网+”现代物流为抓手,推动农村经营“智慧化”。农村电子商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络化运营体系,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题,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浙江桐庐县等农村电商蓬勃发展的实践印证了:“智慧化”之路是农村发展新动力,这种新型“村落经济”拥有一种无限的“燎原效应”,它最终让农民、农村、农产品、城市、居民、现代商业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万物互联。
以“组织化”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
广大农村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减震器”与“稳定器”,加强农村“组织化”建设,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维持农村基本秩序和广大农村稳定,既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需求,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在过去的革命和战争年代,“组织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完胜敌人和克服困难的一大法宝。20世纪50年代,为了迅速摆脱新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毛泽东主席就曾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上指出:“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乡情千差万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组织化”是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江苏江阴市华西村、河南临颍县南街村、河北晋州市周家庄乡等鲜活的实践表明,哪里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强大,哪里农民组织的好,哪里农民就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反之,哪里农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弱,就必然出现农村基层治理溃败,农村发展就会走向无序和破败。
以“绿色化”实现农村发展可持续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了“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出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包括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创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二是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包括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实施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区域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包括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作者:杨多贵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