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互联网募捐:善款能否用到刀刃上?

发布时间: 2016-09-08 10:45:04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钱一彬 董丝雨 潘 跃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互联网,自协调,师曾志,安检门,白名单,民政部,国家网信办,公益,募捐

  人民视觉

(原题:三问互联网募捐)

网络求助、爱心接力、众筹善款……各类互联网募捐平台,为网友奉献爱心、传递希望提供了高效、便利的渠道和桥梁,令个人求助的声音不再孤立无援。

然而,近年来频繁爆出的信任危机也给互联网募捐平台和相关服务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真伪信息参差混杂,骗捐现象频现;监管机制缺位,法律保障不足……这往往令施以援手的网友最后直呼“很受伤”。

善款是否真正到达了求助人手中?善款是否真正用到了该用的地方?遭遇“骗捐”是否追责有门?“互联网+公益”时代,以上“三问”,成为募捐网友最关心的问题。

日前,民政部发布公告,指定包括新浪微公益、轻松筹等在内的13家平台为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这份“白名单”既是对入围平台的认可,也对当前互联网募捐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问

●骗捐事件频发

●平台信用透支

“定心丸”何在?

无论是个人在网络社区和募捐平台发帖求助,还是通过社交平台扩散求助信息,互联网募捐令网友迅速完成从获知信息到完成善举的过程,可谓高效、便利。然而现实中,有少部分人打起了利用网友善心骗取善款的主意。

2015年6月,所谓“知乎女神”童瑶通过炮制“鸡汤文”,与自己的“小号”一唱一和,自编自演了一场女大学生长期患病无钱医治的戏码,骗取爱心捐款15万余元。

2015年8月,广西杨某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发生后,谎称父亲在事故中死亡,利用某网站打赏功能谋得善款近10万元。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有关调查显示,受类似负面新闻影响,46.3%的被调查者对互联网募捐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存疑;10.2%的被调查者认为层出不穷的“骗捐门”耗损公众同情心,导致个人募捐无人敢信。

无论是传统的慈善组织,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募捐,社会公信力始终是它们的生命线。这就要求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募捐流程,须逐渐走向公开和透明化。以轻松筹平台为例,其针对大病救助患者的项目,需提交详细的审核材料,包括手持身份证照片、患者本人或患者与提款人关系证明、医院诊断证明、筹款使用说明等。

但是,即便是通过募捐信息平台发布的求助信息,也难免鱼龙混杂:一是筹款发起人信息真伪难辨,骗捐门频现,“网络求助”时常沦为“网络乞讨”甚至“网络诈骗”;二是个别项目存在虚报夸大筹款数额的情况;三是针对善款使用的追踪和公开机制不完善。

“互联网募捐平台可以发挥的最大优势是透明化”,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互联网公益募捐如果能做到账目公开,过程透明,让公益募捐人看到每一分钱的去向,就比较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

二问

●监督权责不明

●平台有待规范

“安检门”装否?

去年12月,佛山一对夫妇通过互联网平台为救女筹集善款。女儿医治无效不幸离世后,该夫妇在朋友圈晒旅游和美食的照片被网友爆料。虽然该夫妇辩称旅行费用并非来自善款,但由于平台未给出筹款使用去向明细,导致质疑声依然不断。

一位在德留学生用互联网筹款500万治疗白血病,却被质疑其已享受医疗保险。事后,募捐平台虽迅速冻结了该筹款项目并展开调查,但其客服人员也表示,上传到平台的材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由筹款人承担法律责任,平台方并不会承担任何责任。

网络募捐,传播面广、速度快、公众参与度高,加之这些信息在朋友圈传播后得到熟人社交的迅速扩散,因此其募捐到的善款数目往往不菲。若没有专门的法律和严格的监管,那些想要捐款的网友会产生疑虑,影响其捐款积极性。

9月1日,《公开募捐平台服务管理办法》施行。办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在提供公开募捐平台服务时,应当查验慈善组织的登记证书和公开募捐资格证书,不得代为接受慈善捐赠财产。同时,办法鼓励网络服务提供者、电信运营商为慈善组织提供公平、公正的信用评价服务,对开展公开募捐的慈善组织的信用情况客观、公正地采集与记录。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启动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动态管理及大数据研究,建立定期报告制度、运营评估制度、动态调整机制和第三方社会监督与评审机制。对于运营过程中出现重大事故、负面事件的平台,要求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同时通报相关部门,并向社会公布。

新浪微公益总监杨光告诉记者,微公益对求助者的身份,求助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花费金额均有公示,在募捐完成后也会提示公益基金会及时更新项目进展。同时,微公益平台本身不会接受任何捐款,也不会截取任何捐款或者收取手续费。

三问

●监管创新并举

●保障公益未来

“保护伞”谁撑?

现实中,也有一些募捐信息平台直接卷走救命钱不见踪影。肇庆患白血病女孩黄绮雯,为凑够40万治疗费向“白血病公益救助会”微信公众号发出求助,后发现该机构收捐款统计与捐款数额明显不符,其主体公司卷走救命钱后早已消失无踪。

遭遇骗捐,能否追责有门?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赵廉慧看来,《慈善法》目前尚缺乏对网络平台机构违法行为的追责规定。同时,平台、利用平台诈骗的当事人,是否以及如何承担民事责任,现有法律也缺乏清晰规定。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认为,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的规范运营,还需进一步细化规则。比如,平台资质认定、发布内容规范、平台义务与责任等,这些问题都待厘清。

在有关专家看来,加强监管,也为互联网募捐创新提供了保障。目前互联网募捐不仅借助更多的形式,在募捐内容上也有了更多尝试,例如一些平台和项目通过捐赠步数等,将运动数据兑换成鸡蛋和牛奶送至山区儿童手中。

此外,募捐信息平台的业务能力建设亟待完善。一些平台在涉及大病救治项目上,难以形成相对统一的数额审核结果。还有一些团队由于管理水平较低,导致中间环节的运营成本过高。

姜奇平认为,要解决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将提高团队人员素质放在突出位置,加强自组织、自协调能力。

“互联网本质上具有公益属性,能让人在利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互联网募捐缩短了传统募捐方式的中间链条,未来它不再只是信息的传递和分享,而将成为一种更广泛的社会行动,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认为,只有通过规范与创新,才能令互联网募捐平台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