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扶贫路上的带头人

发布时间: 2016-08-23 10:24:47 | 来源: 济南日报 | 作者: 王宝静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山东,济南,精准扶贫

  姚爱雨走访村民张德兰展示柳编产品

如果把精准扶贫比喻成“滴灌”的话,那有一个个好的带头人,就好比有了一根根顺畅的“管道”,直接决定着扶贫成效。今天,我们就来聚焦这些走在扶贫前沿的带头人。

有的放矢打开脱贫大门

白炭窑村位于历城区西营镇以东7公里处,锦绣川上游,是济南市100个特困村之一。一个人的到来为这里打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他就是济南市经信委综合处派驻白炭窑村“第一书记”文海生。

早晨5点半,天已大亮,白炭窑村村民田洪英趁着早晨凉快下了地。这块不到一亩的菜地,让她摘掉了多年来一直戴在头上的贫困户“帽子”。村子开展“生态农场示范田”项目之后,她便把地“租”了出去,自己在地里“打工”。

像这样的示范田村中一共有1000㎡,已经全部通过互联网被认筹出去了。示范田内种植时令蔬菜,不但由像田洪英这样的专业工作人员来管理,而且用泉水浇灌、施生态肥,田中还安装了摄像头,认筹者可以实时看到菜的生长情况。

“针对这种年纪大、但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我们就因地制宜,让他们就近从事农产品加工工作。”白炭窑村“第一书记”文海生说,“像田洪英,一个月1000多块钱,5个月就能实现脱贫了,而且这种有了‘造血能力’的脱贫是永久性的。”

记者看到,文海生给村中的所有贫困户都建了一份“档案”,其中包含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和脱贫计划两部分。贫困户情况:李传文,76岁,西营镇白炭窑村,家庭人口2人,因年老体弱,多病,村两委将对帮扶脱贫;致贫原因:年老体弱、多病;脱贫计划:农产品加工、雇佣人员,增加收入脱贫……

每户的情况不同,扶贫的方法也就不同。通过“细分”,文海生的扶贫工作开展得有的放矢。

文海生把白炭窑村400亩土地的产品产量分为粮、蛋、禽肉、土特产4类20个品种,开发了粮食套餐、肉蛋套餐、节气养生套餐三个系列,在网络平台销售,优先选用贫困户的产品,如果其没有稳定优质的产量则合作社雇佣他们进行包装加工等工作,并安排他们上山采集艾叶、檞树叶等工作实现增收。

除了互联网+农业,文海生还依托白炭窑村的自然风光优势,发展互联网+旅游。“今年我们将对村中的河道进行集中整治,沿河道开展‘农家乐’。这些贫困户中,有的擅长打铁,有的擅长做面点,旅游发展起来,除了销售粮食套餐,他们就又能增加一块收入了。”文海生说。(本报记者 李小梦)

两年写下10万字民情记录争取200万改善村里设施

日前,在平阴县玫瑰镇赵台村,村里整体脱贫的消息让村民们奔走相告,共同分享这份来之不易的喜讯。不到两年的时间,赵台村从原来的一穷二白摇身一变成为了脱贫先进村,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第一书记”姚爱雨功不可没。

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能产生什么大变化呢?镜头回放到两年前:那时的赵台村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村民用电、饮水都是难题,公共基础设施匮乏,缺乏支柱产业。“这都要感谢姚书记。没有他,就没有如今俺们村处处呈现的新样貌!”村民口中的姚书记就是市委统战部派驻“第一书记”姚爱雨。不到两年的时间,姚爱雨为这个特困村修好了路,通上自来水,新建了灌溉机井,铺设了管道,升级了变压器,建了健身广场和幸福院,并带领这个小山村继续走在迈向致富小康的寻梦路上……

“初来乍到,我是啥也不懂,两眼一抹黑。所以,我就想了一个法子就是把自己每天的见闻和工作都记录下来。这样遇到疑问的时候就翻开看看。”姚爱雨说。在记者看来,一本300多页10万多字的民情记录本,记录的不仅是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日常,更多的一位党员干部的为民情怀。

“来村里那天正好赶上下雨,村里的泥巴路泥泞不堪,可以说是无处下脚。”姚爱雨至今还记得2014年9月份第一次进村的情景:低矮的石屋、充满历史感、破旧的村级办公场所,沾满泥巴的鞋子、满眼渴望的老乡。“每一处都像是年代剧里才会出现的镜头,村内基础设施几近为零,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没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经济产业谈何发展呢?”姚爱雨选择把改善村容村貌、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工作破局之举。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姚爱雨在市委统战部强有力后盾的支持下,把村里的泥巴路硬化成了水泥路;因为自来水管道老化渗漏,过去群众只能花钱买邻村的水喝,现在经过重新铺设自来水管道,村民喝上了本村的自来水;农村幸福院建设完工,留守老人能安度晚年;建起了休闲广场,安装了路灯,修了文化墙……近两年来,姚爱雨先后为村内争取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改善村庄基础设施。

如今,赵台村民早已打消了当初对这位“第一书记”“从未在农村待过,能不能干好”的质疑,凭借着一心扑在赵台村脱贫解困上的为民情怀,姚爱雨为群众办了一件又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党员干部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本报记者 冯经伟 通讯员 李文文)

小小食用菌带来大财富

父亲曾是政协界优秀委员,儿子也是政协委员,委员精神代代相传:通过食用菌养殖,力争让更多的养殖户摆脱贫困。他就是章丘市枣园街道曹庄村民贾恩茂。

10多年前,在从事食用菌养殖初期,贾恩茂还完全就是个门外汉,为此,他多次到山东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院校学习进修,终于摸上了门道。他把科研放在首位,先后开发出了双孢菇、灵芝,蛹虫草、白灵菇等多个品种,通过诱变育种、杂交育种、野生驯化等先进技术,培育出“章平4号”、双孢菇“诱变998”等18个新菌种、12个新菌株,其中7个优良菌种被山东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引种,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近年来,在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型模式——工厂化种植,产业自动化程度高,产出效益好。但是,这种种植模式投资大、规模大,中小种植户不可能操作。于是,贾恩茂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多次试验研究,研发了中小种植户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的机械产品,食用菌液体菌种发酵设备、平菇分层装袋机、全自动搅拌机、气动装袋机等多种实用新型食用菌专用生产机械都已申报国家专利,这让中小种植户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应对竞争,彻底解决了中小种植户没有相应机械设备、制约食用菌集约化生产的发展问题。

富而思源,回馈社会。多年来,他积极为广大养殖户搞好技术指导,先后培训学员5万多人,去全国各地义务讲课500多次,平均年接待咨询群众8000多人次,免费发放技术资料20多万份,培训下岗工人1000多名。他用自己多年来积累下的经验,帮着群众看市场,规避市场风险,帮助他们合理确定种植品种、种植项目和栽培模式。他还主动到养殖户家中登门进行技术指导,为困难户与现役军人免费提供菌种和技术。

“下一步,计划投资300万元,建设一处日产3吨鲜菇的自动化食用菌栽培基地,升级目前的食用菌产业,带动更多的种植户从事食用菌产业,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多作贡献,在全社会展示我们政协委员的良好形象。”对现状的永不满足促使着贾恩茂不断地追求,在前进的路上继续攻坚克难、奋发实干。 (本报记者 郭洋 通讯员 景峰 洪永)

“单位支持我,就要甩开膀子干”

自2014年8月,来自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城市道路桥梁管理处副处长马新文走马上任长清区双泉镇李庄村第一书记,每次扶贫会议,50岁的马新文和71岁的村书记尹逊芳总是挨肩而坐,默契十足。正是在这对“老”搭档和帮扶单位——市政公用事业局努力下,李庄村发生了“想都不敢想”的大变化。

平日里的马新文,并不像电视剧男主角“马向阳”般巧舌善变。不善言辞的他,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提着一个“扶贫包”,每天准时出现在李庄村的大队部里,等着“老”搭档尹逊芳。来到村里,马新文和尹逊芳就商量怎样才能改变整个村子的面貌,增加村集体收入。为了寻找合适的项目,马新文可算在双泉安了家,扶贫办村委会两头跑,找专家、找领导,个把月没着家,终于在双泉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敲准了苗木基地的扶贫项目,为村里流转了11.5亩土地,种上了3.5万株五角枫,并吸纳本村贫困户从事管理苗圃的工作。老书记尹逊芳激动地说:“我当书记三十多年村集体收入都是为钱发愁,没想到现在这个苗圃成了村里有钱办事的银行”。

马新文的派出单位——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对第一书记的支持笔笔都是真金白银。2015年,为了让李庄村村民出行和生活更加方便,马新文决定先为村里修好路。马新文向自己单位的领导们汇报了情况,市市政公用事业局主要领导带领班子全体成员来到李庄村,在了解了村里的情况并实地查看后,该局协调了62.5万元的资金用于生产路的修建。在调研时,了解到该村还有100多户村民没有吃上自来水,该局相关负责人对马新文说:“扶贫工作是局里的一项重要工作,你在村里工作不要有负担,村里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们,单位一定尽最大的能力为你们解决困难!”在市市政公用事业局的大力支持下,马新文帮助村里对自来水管道进行了改造,共投10万元,现在李庄村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紧接着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又帮助马新文协调了爱心企业——济南热电公司,帮助李庄村的村民销售了近一万公斤的小米,为集体增加了两万元的收入。2016年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又为村里争取到了47.5万元的建设资金,用于道路修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单位这么关心扶贫工作,一笔笔的投入,帮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哪还有不好好干的理由啊!我一定要给局里增光!”马新文说。

(本报记者 邵明红 通讯员 李娜 郝丽娜 石瑶)

热心女村支书的柳编脱贫梦

近日,济阳县崔寨镇谷庙村贫困户谷增安在村支书张德兰的帮助下,顺利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据了解,过去的谷庙村是个穷得出了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如何摘掉这“三靠村”的帽子,让群众过上好日子,一直困扰着张德兰。

自精准扶贫实施以来,她认真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结合贫困户实际,因户因人制定扶贫措施,实施“一对一”帮扶。扶贫过程中,针对该村部分有劳动能力、不能出门打工的群众,她把他们吸纳进自己的济南宏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免费向他们传授柳编技术,让这部分贫困户实现尽快脱贫。该村一名村民表示:“村支书无偿传授柳编技术,让我每月拿到了2000余元的工资,我从内心感谢她!”

为帮助谷庙村刘桂山家庭脱贫,张德兰曾多次到刘桂山家中做思想工作,但刘桂山不愿在家门口工作,后来,她通过多方打听,了解到济南银鹏建材有限公司需要工人。她把这一信息告诉刘桂山后,他立即到公司进行面试并顺利上岗,现在他每月工资近3000元。

为了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张德兰腾出一个车间,对周围十里八村的群众,手把手免费传授柳编技术,并自费购进柳条,让贫困户练习,还包销他们的全部产品。截至目前,她帮助济阳县1800多名妇女依靠柳编实现脱贫致富。后来,张德兰还到山东广播电视台有关栏目做了一个小时的柳编直播,吸引了很多外地群众前来学习。

在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她的公司业务快速膨胀发展,目前有400多个柳编品种,畅销山东、浙江、上海等地,并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年销售额1000余万元,利税70余万元,成为了全县柳编行业的龙头。她自己也获评济阳县勤劳自强道德模范、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如今,作为一名村支书,心系村民的她还有一个小小的梦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一定要把柳编技艺发展好、传承好,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柳编走上致富路。”(本报记者 王宝静 通讯员 李世忠)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