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二轮三调四补
探索北方牧区天然草地可持续利用新模式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潘庆民带队负责的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区“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以天然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合理配置为目标。王振红摄
“如今在草原生态保护上存在一个误区,只注重保护,但是忽视了生产功能。单纯把草场围起来弃用的方式有效,但是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来说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潘庆民副研究员对记者说,“对牧民而言,完全禁止他们利用草场不合理,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有序的利用。既保护生态多样性,同时牧民的生活和草场的生产力都有所提高。”
潘庆民副研究员带队负责的呼伦贝尔草牧业试验区“天然草地恢复技术示范区”,以天然草地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的合理配置为目标,针对呼伦贝尔草地退化的现状与特点,从草地管理制度和恢复治理技术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一休、二轮、三调、四补”为主要内容的退化草地恢复与合理利用技术集成示范。
潘庆民说,“‘一休’和‘二轮’是草地利用方式的优化。”
“一休”是指季节性休牧,主要包括春季休牧和秋季休牧。春季休牧是让牧草能够很好地返青,进入快速生长期,秋季休牧是让牧草能够大量结实,种子能够入土,以补充土壤种子库。
“二轮”是指放牧场的“牧刈轮替”和打草场的“分区轮刈”。“牧刈轮替”技术就是把传统的“连年放牧”改为“一年放牧、一年刈割相轮替”。潘庆民解释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牧草有一个完整生长季的调整期,同时,对于退化严重的草地,在刈割年份可以采取提高生产力、增加优质牧草比例的调控。“分区轮刈”主要针对打草场连年刈割,导致草地系统养分大量流失的问题。
“一般把一块草地或一家牧户的草地分成3个区,每年只在2区打草,让另外1/3的草地修养生息。” 潘庆民说,这样经过一个周期的调整后,牧草产量比连年刈割的草地显著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稳定性显著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严重退化的打草场,可以根据化学计量学的原理,在休刈年份进行养分调节,恢复物种多样性和优质牧草的比例。
那么,什么是“三调”和“四补”?潘庆民解释说,这是草地恢复和改良的集成技术。
“三调”是根据牧草生长发育的特点,利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发的天然草地改良剂和天然草地羊草促进剂等,通过精准的植物生长调控、土壤微生物调控和生态位调控,快速提高草地生产力和优质牧草比例。根据草牧业试验区的结果,通过一个生长季的改良,草地生产力由46 公斤/亩提高到 161公斤/亩;优质牧草羊草的比例由10% 提高到50-80%。
“四补”是针对退化较严重的草地采取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补充养分”、 “补播豆科牧草”、“补播优质禾本科牧草”和“补播草原特色中草药植物”,目标是提高草地生产力,改善牧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