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发布时间: 2016-08-01 10:53:28 | 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 作者: 任毅 何亚君 | 责任编辑: 石璐

关键词: 贫困村,龙门山区,滴灌,发力,大水

(原题: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绵阳脱贫攻坚持续发力)

3.6万人精准脱贫、96个贫困村“摘帽”,这是绵阳市2016年年度目标任务。

自去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在全国吹响。在这场攻坚战中,绵阳把秦巴山片区、龙门山区高山区、丘陵地区旱山区作为主战场,把北川、平武和全市丘区脱贫攻坚示范区作为主阵地,聚焦“六个精准”,聚力“五个一批”,打好“3+10”政策组合拳,汇聚专项、行业、社会扶贫合力,在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电商扶贫、丘区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形成特色。

2015年,绵阳共投入扶贫资金30097.91万元,精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5794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按照规划,到2020年,绵阳将实现16.41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农民群众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确保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小康。

观念要“突围” 才能就地“掘金”

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市第一民生工程

去年底,中央、省关于扶贫开发、脱贫攻坚的会议相继召开。今年1月,绵阳市脱贫攻坚工作会召开,会议提出,今年要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集全市之力,行非常之策,抓好“五个一批”、“10个专项计划”的落实。

而在去年,来绵履新不久的市委书记彭宇行在市委常委会上,对绵阳市扶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我们要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思路,主动做好扶贫攻坚,努力夺取脱贫奔康的全面胜利。”

做到幸福美丽绵阳不落下一户一人,不仅是一句口号。按照“五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要求,绵阳市委、市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市第一民生工程。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作出《关于决战决胜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提出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随后,出台了贯彻落实《决定》分工方案,制定了“10个专项扶贫实施计划”,初步形成全市“3+10”脱贫攻坚政策组合拳。

“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脱贫攻坚”,将减贫任务与政绩挂钩。去年底,省政府与全省21个市(州)首次签订减贫目标责任书。在省考核贫困县的基础上,绵阳市把脱贫成效考核扩展到各县市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出台《绵阳市各县市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绵阳市市级部门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实行“一票否决制”和末位责任追究制。同时,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市级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均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构建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分管领导靠前指挥、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市县乡(镇)村四级联动的脱贫攻坚落实推进体系。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177个贫困村所在乡镇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在推进扶贫攻坚进程中,绵阳市历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推广农村实用科学技术为核心,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开发。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86075万元,农村贫困人口从“十二五”之初的71.0943万人减少到12.012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7.9%下降到目前的3%左右,下降14.9个百分点。

目标要“精准” 脱贫不让一人掉队

建立贫困户识别负面清单,互联网+扶贫,用众筹方式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为精准扶贫,去年岁末,在绵阳市政府举行的脱贫工作座谈会上,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刘超将北川凤阳村的贫困户杨忠平等请到会场,与受邀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工作者、贫困村支部书记等一道共商脱贫之策,在问计于民与问需于民中,让政府的决策与民众的关切对焦。

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绵阳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逐户收集、核对,整理基础数据,会同人社、民政等部门进一步核实就业扶持信息。今年一季度以来,绵阳将“六有”工作列入脱贫攻坚第一季度重要任务,先后组织召开722次、3935人次参加的乡镇、村业务培训会。出动187人次分阶段开展3次督查,采取集中、分散、小区域分片区等录入方式,确保全市16.414万贫困对象准确录入。

“在完成‘六有’信息系统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我们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为精准识别打补丁。”绵阳市扶贫移民工作局相关领导介绍,建立了《贫困户识别负面清单》和贫困户收入支出台账,定期组织比对、排查和核实。

同时,全市37名市级领导、95个市级部门组成51个工作组联系精准扶贫,选派520名党员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协助制定帮扶规划和脱贫台账。目前,全市“两本账”已覆盖全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绵阳市用‘负面清单’为精准识别打补丁”的做法也受到省脱贫办高度肯定,以专题简报的方式印发全省。

目前,绵阳市“1431”脱贫攻坚管理服务平台正在上下运行测试。这套包含了1个平台、4个栏目、3个终端、1支队伍的网络平台,正是绵阳利用“互联网+扶贫”统筹合力的创新举措之一,突出多元参与,用众筹的方式创新社会扶贫。

“平台统计数据信息、栏目发布项目需求、终端实现同步追踪、志愿队伍参与具体执行。”据介绍,在“扶贫超市”栏目中,可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将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挂网,实现慈善的私人定制化和帮扶B2C(企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同时,该平台具备线上线下无缝衔接,群众可实时监督项目资金、参与扶贫志愿活动。

夯实硬件,就是打牢脱贫攻坚基础。绵阳把交通攻坚大会战的战场延伸到农村,开建九绵、绵西高速公路,改建干线道路4条。同时,投入资金4亿余元,畅通贫困村农村信息网络;建立医药爱心扶贫基金1520万元;秋季学期起对在读建档立卡贫困户本专科生每年补助4000元;每年拿出2.4亿元,实现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全覆盖……政府通过发挥枢纽用,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凝聚成脱贫攻坚的合力。

输血+造血 产业承载小康梦

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扶贫模式,调动社会多元力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斩断穷根,关键还得靠产业培育。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成为各方发力的重点。脱贫攻坚,必须发挥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

绵阳市梓潼县引进泰国正大集团,在该县发展5000头种猪场5个,带动农户发展代养场250个,打造集生猪养殖、饲料、屠宰、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与其他的合作模式稍有不同,贫困户可以将扶贫贷款折股入社、按股分红。就算是普通养殖户,也在产业链中扮演了主人翁的角色。

“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创新推广股份合作、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利益兜底、二次分红等产业发展新机制。”据统计,在“1+5”产业扶贫模式下,已带动当地5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铁骑力士集团利用平武自然环境优势,在仙坪等贫困村建立绿色蛋鸡养殖基地;正大集团与北川通口万亩猕猴桃基地合作,组织贫困户建立小型生态环保生猪代养场;安州区红心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为种植红心猕猴桃的贫困户提供“红心”品牌销售……通过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和参与扶贫模式,建立脱贫奔康产业促进会,逐步完成由脱贫操作者到规划者的身份转变。目前,绵阳市通过专业扶贫、企业扶贫、合作社扶贫、社会组织扶贫等模式,已将产业覆盖贫困村349个、贫困户13982户、37587人,分别占全市贫困村、贫困人口的67.1%、31.6%。

如何将分散的产业资源集聚,加强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交流,对脱贫奔康至关重要。对此,绵阳市成立脱贫奔康就业创业促进会,将企业、基地、合作社等用工信息和贫困群众务工需要进行整合、发布、对接,由帮扶干部、扶贫志愿者穿针引线,为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增长创造条件。

今年,绵阳全市财政预算扶贫专项资金1.5亿元、增长75%,具体投入到贫困村、贫困户帮扶项目资金10.2亿元。编制完成“10个专项实施计划”年度工作方案,涉及资金140余亿元。同时,将涉农小额信贷纳入政策性担保范围,全年将投放相关信贷30亿元以上。这一举措,也正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关于“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的深入贯彻。

脱贫攻坚路上,“绵阳脚步”铿锵有力。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命运,在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一个个“贫困村”,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阔步朝着“小康村”迈进。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