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振红)7月26日,记者随“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活动,考察了呼伦贝尔垦区“生态草牧业试验区”。
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推进马铃薯(俗称土豆)成为我国主粮产品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马铃薯在我国种植历史已有400多年,面积达到8000多万亩,但受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等影响,我国马铃薯生产消费总体呈现增长速度不快、生产水平不高、发展参差不齐等特点。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仲乃琴是个种土豆的高手,她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以及中科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的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环保肥料增效剂、农药控失剂及马铃薯捡拾机等多项绿色农业技术,建立了马铃薯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模式,并在黑龙江、甘肃、宁夏、内蒙等北方马铃薯产区示范近30余万亩。谈起心爱的绿色高值新主粮——马铃薯,仲乃琴滔滔不绝。
环保肥料增效剂是由微生物发酵产物和改性天然纳米材料有机复配而成,在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的同时,可以使氮素转化延缓1倍以上,使肥料流失减少15%,肥料利用率提高8%。“平常一亩地大概要施100斤化肥,如果以5%-10%的比例在其中加入增效剂,每亩地多投入10-15元,就至少能增收200元,实际产投比大于14∶1。”仲乃琴说,“加入增效剂之后肥料用量即使减少20%也不会减产;这个技术还可以免追肥。”该项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并与多家化肥龙头企业成功合作。
仲乃琴还牵头设计和研制了可代替人工捡拾的马铃薯收获机。“我们的这个机器连收带捡,每亩节约1个人工,工作一天最少可以收20亩地,现在处于试销售阶段,已经显示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示范结果表明,集成的技术体系可以降低肥药料用量20%,降低农药用量30%,增产10%,每亩节本增收300元,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促进土壤生态平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该技术体系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品质,减少窖藏损失,从而使农民获得切实的经济利益。只要有高科技,小土豆也会有大产业。
技术体系对照
技术体系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