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7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张遥 张璇 熊茂伶)“慈善在于给予,公益在于参与。未必每个人都有能力做慈善,但人人都应该可以参与公益。”来自国内外的公益人士搭起平台,探讨公益如何让多方参与。
10日在杭州落幕的首届“全球XIN公益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姚基金”创始人姚明、“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以及众多草根公益人士展开探讨。
缺钱还是缺时间?大会倡导“人人公益”
由杭州市人民政府、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主办的这场大会,一开场,关于“慈善”和“公益”的区别,成了议论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16)》称,2015年全国登记注册志愿者超过1亿人,志愿者人数与捐赠率总体逐年增长。不过,公益和慈善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和自己有点距离的事。
在马云看来,公益需要钱,但是光有钱远远不够。慈善在于给予,可能以给钱为主,而公益需要花出时间、激情、智慧。未必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慈善,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参与公益。
一些公益“草根”人物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爱心人士杜爽等人发起的“新1001夜”项目,在农村地区推广睡前故事,尝试为留守儿童带来心灵上的安抚。一位画家在写生时被8岁的小孩触动,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为农村孩子圆梦。一位58岁的商人加入鹤庆西草海自然保护中心,拿着微薄的工资,保护他心中这块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在阿里巴巴,每年千分之三的营业额作为公益基金用于环境保护,每名员工每年花3小时做公益。这个决定的触发点是几年前的一件小事:公司从钱塘江北面搬到南岸,做了个活动,让一些员工接力游泳过江,结果上岸时,员工身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残渣。这让他们开始考虑,“如果世界不够好,你即使过得再好都没有意义”。
与会人士认为,尽管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起步较晚,但在参与意识、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上已有迈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大会演讲中肯定了中国为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作出的努力。他表示,公益是社会经济转型的驱动力,期待崛起的中国公益事业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动力。
“公益+教育”成焦点:用善意影响下一代
环保、医疗健康、基础建设……公益能“+”的领域有很多,但在这些公益人士眼里,当前最受关注的,仍然是教育。
来自姚基金的微电影《星空下的篮架》引起了关注。姚明说,姚基金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体育在过去很多年里被过度地理解为是一种竞技、比赛、竞争,实际上应该解释为教育,以体育锻炼的方式教育人类成长,“以体育人”。
“当我帮助更多人获得教育,他们在网上表示感谢,这种感觉非常好也很奇妙。所以后来我辞去了工作,专心做可汗学院。我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免费的教育。”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说,现在的教育,要被称为好的教育,还有很大差距。我们有机会让教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话题。
马云公益基金会的关注点同样是教育。马云在会上宣布,基金会的“乡村教师计划”拓展到“乡村校长计划”,预计10年投入约两亿元,寻找、支持中国优秀乡村校长,希望通过对校长的培训,更好地影响老师,从而影响无数年轻人。
在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看来,如果想要真正脱贫,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能够使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教育的机会,能够使得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
人才和制度建设待探讨 技术提供新渠道
从事公益的人们看来,在人才管理、制度完善等方面,公益事业才刚刚起步,仍在探索中。
“壹基金”创始人李连杰认为,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保险缺失是目前的一大隐患。“壹基金”的志愿者参与大量的救灾,他很担忧,因为志愿者们没有意外保险。希望能够运用互联网平台,尽快完善志愿者的保险体系。
现行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管理成本不超过年度总支出的10%。姚明等人表示,实际操作上难以做到。管理人才的专业性很重要,靠理想、梦想做公益的人,往往是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再回过头去做的。而职业化的公益人才,需要基础层面的人才吸引。
新技术发展也让一些人看到了机遇。脸书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发来的大会视频里表示,他的公益理念是投资于成千上万的人才和技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创造工具,在平台上提供沟通、连接和组织,让人们能够在任何角落,为不同的公益事业奉献。
“我希望通过软件能够在每个国家创造内容,为教师创造工具,为父母创造工具,服务于不同的科学主题。我希望全世界每一个人,在接入教育的步伐上能保持一致。”萨尔曼·可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