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扶贫的甘肃模式

发布时间: 2016-06-27 14:53:50  |  来源: 金融时报  |  作者: 李常武 刘音妤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甘肃定西,扶贫开发,扶贫贷款

为打赢金融扶贫攻坚战,近年来,甘肃金融机构加强机制设计、创新扶贫方式,从政策、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架设“滴灌”网,精准对接富民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妇女创业等资金需求,形成了政策支持精准、信贷投放精准、产业对接精准和金融服务精准的金融扶贫新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思维、甘肃经验和甘肃特色的金融精准扶贫新路。

甘肃是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多、面积广、程度深。从1982年起,甘肃以“两西扶贫”为标志,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然而,按照国家新扶贫标准,截至2015年底,甘肃仍有289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13.9%,高出全国8.2个百分点,扶贫脱贫任重道远。为了打赢金融扶贫攻坚战,近年来,甘肃金融部门加强机制设计、创新扶贫方式,开创综合式金融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思维、甘肃经验和甘肃特色的金融精准扶贫新路子。

金融扶贫新路径:

从“脱贫”到“断贫”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家住甘肃定西市临洮县三益村的龚玉霞不知道,如果没有自己的蔬菜大棚,家里该如何筹措两个女儿每年一两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

龚玉霞家是三益村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一户。2012年,龚玉霞从当地信用社贷了3万元的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养了十几只羊,把大女儿供到初中毕业。然而,从2015年初开始,羊价连续下滑,很多养羊村民赚不到钱甚至还亏了本。龚玉霞家的羊也卖了出去。此时,大女儿初中毕业要上高中,二女儿也即将上初中,两个女儿每年的学费、房租、生活费等算下来要一两万元。

一两万元,对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正当龚玉霞一筹莫展之际,2015年初,甘肃精准扶贫小额贷款工程启动,兰州银行、农行甘肃省分行、甘肃银行、甘肃省农村信用社等4家金融机构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做了每户5万元、总规模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为龚玉霞这样的贫困户解了燃眉之急。

在三益村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龚志荣的带领下,全村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联合起来发展蔬菜大棚产业。去年,龚玉霞家的大棚种了番瓜,半年时间纯收入1万多元。乐观的龚玉霞说:“将来姑娘念书、再大点嫁人,可都不用愁了。”

没有产业的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信贷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就是无本之木。为三益村发放精准扶贫贷款的甘肃银行临洮县支行行长梁建业说:“精准扶贫贷款的目标不是‘脱贫’,而是通过贷款‘断贫’。”甘肃的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把贫困农户和产业发展有机连接起来,把“单打独斗”的贫困户纳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大格局,让他们搭上脱贫致富的顺风车。

为了增加扶贫信贷资金供给,近年来,甘肃金融机构创新开发出50多种扶贫信贷产品,探索出了以“精准发力、精准对接”为特征的金融扶贫新路子,把金融“血液”输到产业中,以富民产业发展“拔穷根”、促脱贫。

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姜再勇告诉记者:“金融部门从政策、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架设‘滴灌’网,精准对接富民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妇女创业等资金需求,形成了政策支持精准、信贷投放精准、产业对接精准和金融服务精准的金融扶贫新思路。”

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牵头部门,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用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谋划新时期金融扶贫工作,近年来分别研究制定了金融支持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四省藏区和革命老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扶贫因地施策、因行施策;创建金融扶贫示范区14个、支农再贷款示范区75个;落实定向降准、差别存款准备金、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等各项激励政策,将全省90%的支农再贷款投向了贫困地区,“十二五”期间累计投放支农再贷款966亿元,撬动涉农贷款5559亿元。

金融扶贫新机制:

以“合力”添“动力”

一直以来,金融扶贫面临着风险高、成本高、收益低的现实难题,经受着金融机构参与动力不足与贫困户信贷需求不足的双重考验。但在甘肃,通过创新金融参与扶贫开发机制,政府、银行、保险通力协作,探索出“财政资金撬动、政府责任联动、保险保障推动”模式,破除了农民贷款“两难”的瓶颈制约。

财政资金撬动。在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甘肃专门安排落实财政贴息、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增量奖补和保费补贴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创新投入方式撬动金融资金,建立健全财政金融合作机制,形成了财政金融良性互动、合力并举的工作局面。“十二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累计投入涉农信贷增量奖励、定向费用补贴等资金达到142.28亿元,撬动全省财政资金支持的扶贫贴息贷款1100多亿元,受益农户170多万户。

政府责任联动。项目跟着需求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责任跟着资金走。甘肃建立贷款责任清收机制,明确了县乡政府主体责任,将扶贫贷款清收责任与地方政府绩效挂钩,分散化解信贷风险,解除银行后顾之忧。

保险保障推动。全省保险业探索农业保险“精准滴灌”扶贫模式,在全国首推中药材产值保险,大力发展藏区养殖种植保险、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农房保险,探索开发蔬菜价格保险和苹果种植综合保险等特色险种。“十二五”期间,全省保险业累计承保牦牛495万头、藏羊924万只,支付赔款4.12亿元,受益牧民5.7万户。可以说,政府、财政、银行、保险的合作机制,是甘肃金融精准扶贫创造出的最重要的经验,是甘肃金融精准扶贫最核心的模式。“十二五”期间,甘肃贫困地区贷款年均增速超过27%,高于同期全省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

金融扶贫新内涵:

变“输血”为“造血”

在临洮县城郊18公里的平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当地188户贫困户以5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作为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资产投入,获得合作社投放的4只纯种湖羊基础母羊和1只公羊,通过“银行+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湖羊养殖,预计户均新增收益每年超过1.5万元。

提升贫困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被动“输血”到主动“造血”,是金融扶贫的最终使命。在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的推动下,甘肃金融部门深度拓展金融扶贫内涵,从以往“授人以鱼”单纯给贫困户贷款,到“授人以渔”助农提升融资和创业能力;从金融机构的“小打小闹”、“单打独斗”,到整合多种资源的“兼容并蓄”、“握拳出击”,使甘肃金融精准扶贫跃上一个新台阶。

形成多元化投入扶贫新格局。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互助性金融、公益性金融等共同参与扶贫,广覆盖、多层次的扶贫开发金融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目前,甘肃贫困地区已设立金融机构网点3200多个、村镇银行15家、小额贷款公司230多家、贫困村资金互助组织8000多个。

形成各具特色金融扶贫新亮点。甘南州建设137个村级惠农金融服务站,推进普惠式金融扶贫,成为农牧区重要的金融扶贫点、现代支付点、业务咨询点和金融知识宣传点。临夏州建立1000多个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撬动互助资金投入11.3亿元。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四融平台”、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的“善融·甘肃馆”、兰州银行的“三维商城”和“农村产权交易综合信息平台”,拓展了“互联网+”金融扶贫内涵,开辟了金融扶贫新领域。

形成良性循环贫困农村金融生态。人民银行加快征信系统建设步伐,累计为全省超过80%的贫困农户建立了完整准确的信用档案,贫困地区信用信贷联动机制正在形成。金融机构评定信用村4129个,营造了和谐共生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在调整优化物理网点布局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电子渠道、流动服务、委托代理等渠道,全省已消灭农村金融服务空白乡镇。目前,甘肃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1万个,布放ATM和POS机等自助设备5.5万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