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定点扶贫赣南29年纪实

发布时间: 2016-05-18 16:02:32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叶乐峰 本报通讯员 张杰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国土资源部 赣南 扶贫

江西省赣州市(也称“赣南”)是江西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1987年,国土资源部(原地矿部)干部职工踏上红土地,开始了对赣南老区的定点扶贫。“赣南老区不脱贫,我们扶贫绝不脱钩”,当年一诺,落地29年。扶贫大接力,带来了赣南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

精准派人扶贫提供人才保障

“五四”青年节这天,赣州市赣县五云镇夏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邱少俊将1万1千元钱交到村里,成立了“夏潭国土英才奖助学基金”,这些钱都是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干部职工捐助的。基金奖励分三种:奖励每年新入大学的学生;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高中生;帮扶贫困学生。

邱少俊是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管理司的干部,2015年7月他被选派到夏潭村挂职,协调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挂职还有两个多月就到期了,总觉得还有好多事能做却还没做。”当年,时任地矿部副部长的方樟顺曾率领有关人员到赣南进行实地考察,正式确定赣南为地矿部支援扶贫的定点挂钩地区。从1987年开始,地矿部每年选派一批部机关干部,由司局长带队,深入赣州开展扶贫活动。

1993年起,国土资源部党组将“扶贫团”改为“扶贫开发中心”,作为事业实体,常年保持7人至10人驻扎赣州,而部机关干部锻炼则实行轮换制。

29年间,不管机构如何变动、人事如何调整,对赣州的扶贫从未停顿。国土系统先后组织3000多人参与扶贫工作,直接投入近10亿元扶贫资金,实施了上千个扶贫项目,帮助30余万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精准扶贫首先体现在人才选拔的精准上。以邱少俊为例,他来自福建龙岩,说客家话,与当地村民的方言大体相通,能与“老表”们直接交流,如果换一个语言不通的干部,开展工作就很困难。而且他曾在四川凉山州任职,有基层工作经验,更了解农民的诉求。

不到一年时间里,邱少俊给夏潭村带来了多个“第一”:建起了第一个合作社;搭起了第一个大棚;第一次跳起了广场舞;第一次邀请返乡大学生参与村务。

“订单式”扶贫力求对症下药

“以1400元每平方米的优惠价格购买安置房110平方米,比市场价节约28万余元;享受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1.5万元,叠加享受深山移民补助1.6万元,易地搬迁政策性贴息贷款10万元……”赣州于都县工业园区移民安置点思源社区居民王书荣向记者晒出了他们一家搬出深山、进城进园的账单。

在用地计划保障上,国土资源部连续四年保障赣州8个国定贫困县“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项目用地,累计下达专项计划1.98万亩。赣州近300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翻箱倒柜,倾囊相助”,赣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邓海鹰用这八个字来形容国土资源部对赣州的扶贫政策。“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破解了制约赣州经济发展、精准扶贫涉及的国土资源管理难题。”她举例,航空地质调查、农业地质调查,分析土壤元素,扶植了赣州的脐橙产业;稀土开发整治,提升了贫困地区的资源综合节约利用水平;将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项目纳入全国保障性住房范畴、应保尽保的政策范畴,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用地提供了有力保障。

“针对所提需求,国土资源部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支持。”国土资源部扶贫办公室副主任郑子敬说,国土资源部连续四年制定下发了支持赣州发展的若干政策,打出了项目、资金、政策的组合拳,内容涵盖土地管理、环境治理、农业发展等方面共20多项具体政策和措施。“土地指标比钱更值钱,精准的政策和人员也比给钱更有效果。”

发挥部门优势整治土地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赣州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耕地资源尤其珍贵,保护耕地的压力非常大。

在夏潭村,记者看到很多耕地正在进行整理,高低不平的耕地平整地连在了一起。远远望去,原本丘陵地势的村庄竟出现了“小平原”,实属不易。

“我们发挥国土资源系统的部门优势,组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也增加了耕地的面积。”邱少俊介绍,夏潭村项目建设规模866亩,总投资200余万元,项目竣工后,可极大提高耕地生产能力,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自2000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共安排赣州土地整理项目60多项,项目资金达8亿多元,建设规模30余万亩,新增耕地6万余亩。除了土地整治,支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三项试点”的开展也让赣州耕地数量和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开发矿山与环境恢复同步

赣南矿产资源丰富,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的美誉,地下蕴藏的矿产达百种之多,但可勘探程度不高,制约着优势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化。从1987年起,国土资源部将矿业开发扶贫作为突破口,实施了200多项具有地勘行业特色的扶贫项目,帮助建设了会昌岩背锡矿、会昌九二盐矿等一批“扶贫矿山”。此外,国土资源部依托地勘行业优势,在赣南大地实施了矿业勘探开发、航空遥感等大批具有行业特色的扶贫项目,使“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然而,开矿在助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破坏环境。在某些矿区,曾也是山河破碎,草木呜咽,环境透支。而在赣州,昔日的“不毛地”披上了“绿衣裳”,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花果山”。这得益于国土资源部29年来持续的地质灾害调查治理与矿山环境恢复,全市100多个废弃矿区得到了恢复治理,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面积达21.95平方公里。“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防治了矿山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了水土流失与污染,逐步恢复了矿区植被,极大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邓海鹰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