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故事绘:走在致富路上的牧民们

发布时间: 2016-04-28 07:32:1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魏博 | 责任编辑: 周兵

关键词: 库布其沙漠,牧民,小康,发展

编者按:逐水草而居,赏大漠风情。游牧生活,听起来很美好, 然而对于牧民们来说,没水、没电、没路的生活却存在着极大的不便。岁月变迁,牧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变。从游牧到定居,从骑骆驼到开越野……小康路上,一幅幅大漠人家生活图景,一个个美好梦想的实现,就是一部中国沙漠文明发展史。记者深入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走进杭锦旗道图嘎查牧民家庭,用镜头和笔端零距离感触他们的内心世界。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魏博)从死亡之海,到万物生长,春季的库布其,绿浪与黄沙交织。落日余晖,沙丘弧线上映出的并非凄美的驼影,而是越野车强悍的身影,远处的牧民新村,传来“古如歌”的悠长曲调。

孟克达来的修路梦

牧民孟克达来载着游客在沙漠冲浪。

“以前到旗里要穿沙漠、渡黄河,得用一天多时间;现在一脚油门,一个多小时就到!” 38岁的牧民孟克达来,驾驶着越野车,飞驰在穿沙公路上。对于这条“生命之路”,这位土生土长的沙漠汉子,有着特殊的感情。

“22年前,沙漠没有路,父亲得了阑尾炎,在镇上的一个私人门诊看病,不舍得用麻药,割开之后,医生才发现病情严重,不敢动手术,只好缝合起来。哥哥陪父亲穿过茫茫大漠,渡过黄河,去巴彦淖尔五原县做手术,一去就是十几天。那时我才十几岁,在家焦急地等待,每天都爬到沙丘上看着远方……我常想,要是能有一条隧道通到外面的世界多好!”每每想起这件事,这位刚强的蒙古汉子都不禁落泪。

虽然大漠通途是达来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1997年,治沙企业家王文彪提出要在沙漠腹地修路时,达来和其他牧民一样,认为这是天方夜谭。“那时我才17岁,还是个学生,不敢相信沙漠能修路,每天放学后都到现场去看。路修好了很多年,我还觉得是在梦里。”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达来记忆犹新。

孟克达来在牧民新村开起“大漠人家”饭店。魏巍 摄

2006年,为了生态修复,当地政府将散居在沙漠的牧民迁出,由亿利资源集团投资一千多万元建设道图牧民新村,孟克达来结束了没水没电的游牧生活,住进了向往的新居。勤劳的他开起了“大漠人家”饭店,并与5户牧民共同买了13辆越野车,搞沙漠旅游,生意非常红火,年收入也从以前的1万元,猛涨到现在的30多万元。“现在去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我们沙漠人再也不会过苦日子了!”孟克达来自信地说。

花姐的绿洲梦

正在植树的花姐。魏巍 摄

花姐,敖特根花,道图嘎查女村长,如名字一般,她那灿烂的笑脸,感染着每一个人。过去频发的沙尘暴给花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每次出门,花姐都习惯了戴上帽子、口罩,全副武装,即使是在风和日丽的天气。

“哪个女人不爱美啊,我最大的梦想是沙漠变绿洲,出门不再满脸沙子,嘎查牧民过上稳定的生活。听说政府和企业要在沙漠里种树时,我不相信,觉得是在和我们开玩笑。我抱着先试试的心态,没想到,成了!”花姐热情泼辣、干脆利索,每逢种树,开上越野车,如闪电一般奔向沙漠深处,身后扬起一路沙尘。

由于每年春季种树的市场需求大,当地劳动力不足,花姐都要从甘肃等地招聘民工七八十人。像花姐这样开着越野车去种树的沙漠金领不在少数,当地大约有200支民工联队。2009年,花姐带领着她的民工联队,加入了亿利资源集团的绿化队伍,经济收入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收入从过去的每年几千元,增加到了现在的十几万元。

花姐抱着小羊的那一瞬,流露出她柔情的一面。魏巍 摄

“我和我的工友们,都热爱这片土地,支持这项绿化家乡的事业,这些年,我们种的不仅是甘草、树,更是对家乡的一种感情寄托和希望。为金沙缀绿,让牧民富裕、家乡美丽是我最大的梦想。”花姐说。

老支书的新生活

走进陈宁布老人的家,一新一旧两栋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魏巍 摄

年近七旬的蒙古族老人陈宁布,曾经是道图嘎查村的老支书,他指着矮旧土房告诉记者,“这是库布其沙漠变迁的见证,要保留。”曾经,沙漠将这个小村庄层层围住,离家门最近的那堆沙子,眼看着要比房子高,村里有十多户人家陆续搬迁,陈宁布搬家的念头也一天比一天强烈。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治沙企业进驻沙漠搞绿化,树长沙降,家门前的大沙丘逐年降低。起初,当地牧民并不理解,担心自己的土地被占用,会吃亏。作为村里的带头人,陈宁布深知要让牧民彻底摆脱贫困的局面,必须从思想上转变。

在牧民门前种一棵树,立一根电线杆都要做思想工作。“荒沙地在我们手里一文不值,而经过企业的科学修复,就变得有价值了。树种到你家,路修到你家,受益的还是牧民自己。”在老支书的劝说下,牧民们对政府和企业的产业治沙扶贫,经历了从最初的抵触,到信任,再到依赖的过程。“现在牧民们都说,多亏了像亿利资源这样的企业实行产业治沙,我们的日子过得才越来越有奔头,孩子们才有学上。我们希望造福百姓的企业能长久地在这片沙漠里发展下去。”陈宁布告诉记者。

2013年,陈宁布老人把荒废沙地租给企业,一家七口人,每人九万五,荒沙地一次性换来六十多万元,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启了新的生活。

记者手记

在沙漠腹地走访期间,“幸福写在脸上”,是记者对牧民生活现状的最深切感受。尽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牧民们对沙漠的热爱,对牛羊的眷恋,对绿色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诉求,永远没变。正如孟克达来所说,“年轻时向往外面的世界,但最终还是要回归这片土地的,即使是最贫瘠的沙漠。”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