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都安探索“无土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调查

发布时间: 2016-04-26 13:48:03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  作者: 王军伟 唐荣桂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广西 都安探 无土安置 易地扶贫搬迁

原标题:“做梦也想不到 能住这么好的房子”

在广西都安易地扶贫搬迁户蓝天相刚刚建成的房子里,大家围坐在炭火旁。当记者问他对政府有什么期望时,蓝天相憨厚地笑着说道:“说实话,没有什么期望了,我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里。”

记者在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调研时了解到,从2003年起,这个县就紧密结合城镇化建设,依托农民进城创业园、工业园区项目,探索以移民生活来源靠二、三产业为主的“无土安置”模式,既实现了移民的稳定就业,又让移民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之一,号称“石山王国”,贫困人口散落在千山万弄之中,人均耕地不足0.7亩,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

日前记者来到都安红渡扶贫生态移民新城,只见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400套安置房已经完成主体建设,一排排两层楼房整齐划一,道路等基础设施正在紧张施工中。

蓝天相的新家是两层楼房,共134平方米,造价在10万元左右,宅基地不要钱,政府还补助了3.6万元。蓝天相说,他过去的家在澄江镇德雅村弄贯屯,由于自然条件太差,他在外地打工认识的妻子长期不愿回家,于是他和妻子以及6岁的儿子在县城边打工边租房子住,老母亲一人住在山弄的旧房子里,“等新房子装修好了,我就把老人接出来。”

记者了解到,红渡扶贫生态移民新城占地面积6000亩,计划分7期实施,安置2.3万户9.4万人,其中扶贫移民安置1.04万户4.37万人,目前一期工程已经完成82个屯400户的搬迁。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介绍,全县贫困人口13.67万人,精准识别后,约5.5万人需要易地搬迁。“目前全县7021个自然屯中,有2268个屯不通路,不通路率达到32%,对很多贫困户来说搬出大山是脱贫的唯一出路。”陈继勇说。

都安县山多地少,“有土安置”需要大量生产用地,很难找到大片荒地,这倒逼县里探索更加适合石漠化山区的“无土安置”模式,就是把贫困户搬迁到产业上。

红渡扶贫生态移民新城就位于都安县临港工业园区附近。都安县内河航运资源丰富,属于珠江上游的红水河从县城周边穿过。从2013年起,县里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园区,引进了鱼峰西江水泥、都安红渡港口、龙颈电站、碳酸钙等多个项目入驻工业园区,陆续为移民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

“扶贫问题关键要靠发展来解决,都安县的做法是将工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二、三产业提供就业岗位,易地扶贫搬迁提供劳动力。扶贫生态移民新城建成后,将与都安县城连成一体,届时城区人口达30万人,解决近5万人脱贫问题。”陈继勇说。

陈继勇说,都安县早在2003年县里就开始探索“无土安置”,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3年,都安县借助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机遇,在县城周边建立农民进城创业园,并从珠三角地区引进了电子厂、玩具厂、工艺品厂等属于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陆续搬进来的贫困户早已经从“农民”变成了“居民”。

记者在农民创业园看到,配套的幼儿园、中小学一应俱全,创业园俨然已经成为县城的一部分。生产手机数据线的都安康音电子有限公司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员工韦飞仁说:“几年前,我全家从山里搬到创业园,当时以每平方米900元的成本价买了一套100平方米的安置房,现在我和老公每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两个孩子在创业园内的小学读书,过去从没有想到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