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头村”的脱贫故事

发布时间: 2016-04-25 15:11:26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王波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四川 石头村 脱贫 春风村

人民网成都4月25日电(王波)“有女不嫁猫咡湾,那里只有乱石山,土地贫瘠路难走,一天到晚吃一餐……”十多年前,春风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这个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的村子,属川南典型的喀斯特丘陵山区,全村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石漠化的荒山,山上都是龇牙咧嘴的石灰石,没有一条通村公路、没有一项叫得响的产业,本地人称之为“石头村”或“猫咡湾”。如今,“石头村”山上的石头却奇迹般地“开了花”,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9200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春风村村民说,是村党支部书记王家元,带领他们创造了“石头上开花”的奇迹。

  村民们在山腰种植的桂花树。(王波 摄)

“猫咡湾”成贫困代名词 村民选出致富带头人

2004年11月9日,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举行村委换届选举,500多名“穷够了穷怕了”的村民把95%的选票投给了一名叫王家元的男子,推选其为村主任。

王家元何许人?在春风村土生土长的他,15岁走南闯北,18年商海拼搏,早在1997年,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县城购置了一套130平方米的住房,还攒下不少积蓄。

当初为何放弃蒸蒸日上的生意,回乡当村主任?王家元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97年,大哥王中元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回家乡建起小水电,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1998年,大哥被选为村主任,开始带领村民修出村公路。正当他想大干一场时,2000年9月16日,作为派出所协警员的他,在协助公安抓捕疑犯时牺牲,年仅38岁。2003年,为了照顾父母,王家元放弃山西的生意回到筠连,在老家附近办起采石场。那时,他经常回村,乡亲们都说,大哥牺牲得太可惜,村里最盼望的就是有个好的村干部,带着大家脱贫致富。

“十多年前,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不愿说自己是猫咡湾的,怕被人看不起。”如今已是春风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家元告诉记者,因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当年的春风村“远近闻名”,“猫咡湾”一度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2004年之前,春风村年人均收入仅1800元左右。因为贫穷,村里适龄男性很难讨到老婆,不得不托媒人去不熟悉当地情况的邻省乡村找对象。”王家元说,当初他与妻子结婚时,就被要求到妻子的老家盖房生活。

王家元没有想到,春风村村民会投票选他当村委会主任。当,还是不当?想到大哥回村带着大家修的通村路刚开了个头,已经四年了还没有进展,他泪流满面,于是下定决心:先干几年,带着大家把路修好,完成大哥的心愿,也报答村民的信任。

村干部“全脱产”带头修路 90岁老人主动加入

王家元迫切地想要修好通村公路。当上村委会主任后的第一次村民大会上,他向村民郑重承诺:“如果在任期内修不通出村公路,我就‘下课’!”

没有钱、没有设备、缺乏材料,路如何修?“缺石材,就到石山上拉;缺钱,我私人先垫上。”王家元深知,要想公路修得快,党员干部必须带头作表率。他打点行李,只身到春风村的老家住下,把家里的一切交给妻子,成了一名“全脱产”村干部,在修路工地一呆就是2个月,没有回过县城的家。没有挖掘机,他就带领村民们用钢钎、二锤开山辟路。村民们从王家元的行动中获得了信心,积极投工投劳、出资捐资。

王家元的妻子廖运兰对此曾不少抱怨。“他当村主任的时候,一年才1800元的收入,还不及我在县城做几天生意。”廖运兰说,她之前并不支持丈夫当村主任,“待遇不高,王家元不但没有挣钱回家,还经常从家里拿钱去买修路要用的撮箕(四川方言,撮垃圾等用的簸箕)、锄头等工具。从当村主任到现在,为了村子,他从家里拿出去的钱有7到8万块左右。”廖运兰说,这还只是现金,不包括从自家采石场拉出去修路的材料。

“好不容易从农村走出去,当然不愿让他再回农村。”在廖运兰的印象中,春风村就是一个“天晴下雨都要备雨鞋的地方”,村里的土路,一旦下雨,能踩出齐膝深的泥,出入相当不便。

“修路那段时间,孩子们抱怨几个月都没看见父亲了,我就在周末带他们去村里看他。”廖运兰说,当看到丈夫和村民们修路时用钢钎撬、用肩膀挑,埋头苦干的场景,她很感动。

在王家元的带动下,修路工作得到了村民支持,村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十来岁的娃娃,都投入到筑路大军中。已接近90岁的村民何永清主动到工地帮忙,他说:“要是小车能直接开到我家门口来,我就是死,也瞑目了。”经过3个多月的奋战,村民们在陡峭的岩石上凿出一条可以通车的碎石路。2007年,贯穿全村的7.8公里水泥路全部铺成。2012年,春风村3个组全部实现通村水泥路。

在何永清百岁生日时,他看到前来为自己庆生的人把车停放在自家门口,高兴地说:“我还想再活100岁。”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