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见闻:生态扶贫路引发外出村民回归潮

发布时间: 2016-04-21 12:53:51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生态扶贫 福建 寿宁县

中新社宁德4月20日电 题:闽东见闻:生态扶贫路引发外出村民回归潮

作者 吕巧琴 叶茂

“在家做事心里踏实一些,也比较顺手。”福建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的一片高山上,24岁的“羊倌”王培根赶着他的山羊群悠闲地逛高山,吃鲜草。

地处闽东山区的下党,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也已上榜“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国首批乡村旅游扶贫观测点”。山高水长的生态优势令这里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一股村民“回归潮”目前正悄然出现。

王培根就是下党“回归潮”中返乡创业的农民之一。原来,王培根和许多农村青年一样,外出经营餐饮业。后来,眼看家乡乡村游越来越红火,他就和4名外出青年一同回村创办农业公司,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养殖业。

“家乡生态环境好,回家创业有前景,还能带动村民增收。”王培根说,他的公司邀请了20多个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展开互助合作:村民负责养殖,公司按市场价收购,负责销售。

王培根的基地养有280只黑山羊。他告诉记者,虽然还未出栏,但已有100只被提前预定,利润可达数万元(人民币,下同);他计划将基地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搞烤全羊、篝火晚会。

过去,下党是一个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无办公场所、无财政收入的“五无乡”,通往四个毗邻乡镇都得徒步10多公里。

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中新社记者驱车从寿宁县城关出发,原先最快也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1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当年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笔直宽敞的“小高速”。

走进下党村,村落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村内的古民居乌瓦黄墙、鳞次栉比,布局错落有致。山水之间,木拱廊桥横跨其间,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

和王培根一样,因乡村发展旅游,在外打工的吴杏梅、吴杏娇两姐妹去年也回到村中,租下楼房开了一家3层的“农家乐”。“一个月能赚四五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要把生态文章做好,好好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家双表示,下党乡的发展,吸引了不少外出乡亲回乡,但还要鼓励一些经济实力不错的在外人员回来,带动乡村发展。

青山绿水,已然是下党村的一个“聚宝盆”。而“只卖茶园、不卖茶叶”的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更是走出村民致富的一条捷径。

2014年底,下党村推出600亩茶园,以一亩每年2万元的价格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每年不仅能收获100斤生态好茶,还能因为帮助村民,成为荣誉村民、获颁爱心茶园主证。

茶园卖出去了,谁来种植和加工?村中成立了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村委会、村民、管理人员以共同入股的形式,建设标准化厂房确保订单完成。

“茶厂和茶山都架设有探头,茶园主可以通过APP客户端实时查看茶园的生产状态和茶叶加工。”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说,这是中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春季和秋季,茶园主还可以到茶园采摘,参与农事活动。

扶贫定制茶园的模式已在下党村“开花结果”。在下党村种茶已经超过50年的村民王明江,拎着刚刚采摘的茶青来到茶厂,“平常茶青平均是三块多钱一斤,在这收购统一都是七块,我们就增收了一半。”

踏上脱贫路的下党村,新姿勃发:计划推出扶贫定制果园、扶贫定制蔬菜园等扶贫项目,提高自身的“造血”功能;创建国家3A级景区,打造集红色文化、廊桥文化、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