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 扶贫“漫灌”变“滴灌”

发布时间: 2016-04-18 10:17:39  |  来源: 金融时报  |  作者: 田晓超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内蒙古 巴彦淖尔 扶贫贷款 扶贫资金

又是一年春来早,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八百里河套大地上,到处是农民劳作的忙碌身影。虽然塞外的初春天气干燥,但对五原县胜丰镇的乡亲们来说,一场“春雨”却下到了他们的心坎上,那就是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记者在胜丰镇了解到,农民通过扶贫贷款资金支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动力被激发,以香瓜种植和肉羊养殖为代表的主导产业红红火火,不仅在经济上脱贫致富,乡风更加文明,邻里也更加和谐。

扶贫的终极目标是增强“造血”功能。为推进金融扶贫,人行巴彦淖尔市中支、市扶贫办、市金融办和金融机构形成合力,着力解决贫困农牧民资金缺、贷款难、利率高等问题。通过“杠杆式”扶贫措施,把自治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和贷款贴息,撬动信贷资金,用“小钱”换来银行的“大钱”,尽可能满足贫困农牧民贷款需求。同时对扶贫贷款实行优惠利率,实际支付的利率为3.84%,如按每个农户5万元贷款计算,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近4000元。

据人行巴彦淖尔市中支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共投入涉农贷款44.7亿元,较上年提高11.6%;农户贷款15.4亿元,较上年提高18.8%。采用“杠杆式”模式投入专项扶贫贷款6.2亿元,全市43个苏木镇、146个行政村、484个村民小组,1.9万户农牧户从中受益。

在扶贫贷款支持下,胜丰镇新胜三组很多村民都搞起了肉羊养殖,一排排羊圈简洁而又整齐。

拥有60多只母羊、30多只羔羊的村民刘海生告诉记者,就在去年年初,他的母羊还不到现在的一半,仅一年时间,肉羊翻倍地增长,不仅是因为他得到了两万元的扶贫贷款,一张小小的“信用档案卡”更是功不可没。

如何让扶贫更精准?巴彦淖尔市通过建档立卡、建立监测管理系统等措施,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发展生产。金融机构在放贷前都要调查摸底,准确掌握贫困户的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发展生产的可能性等要素,并根据每一户贫困家庭贷款情况建立信用档案,同时采用“靶向疗法”,实施甄别信贷支持,确保贷款能够放得出、收得回、有效益,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覆盖率已达30%以上,为做好此项工作,全市金融机构增加信贷力量260余人。

精准金融扶贫措施使贫困户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由无偿分配扶贫资金的观念向有偿使用资金发展生产的重大转变;二是由原来观望等待向迫切希望得到贷款用于产业发展的重大转变。

走进胜丰镇新红二组村民解忠林的温室,一排排香瓜苗长势喜人。据介绍,这里出产的香瓜叫“灯笼红”,口感好,价格高,非常受市场欢迎。解忠林告诉记者,一个温室的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目前,新红二组共有69户村民种植灯笼红香瓜,为凸显品牌效应,瓜农组织了香蜜瓜专业合作社。据介绍,农业银行在合作社实施了为期3年的金融扶贫贷款项目,合作社成员每户发放3万元贴息贷款,约束成员遵守合作社统一管理,种植销售有机无公害香瓜,否则取消贴息和后面两年的贷款资格,保障了品牌和质量。

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巴彦淖尔市注重通过贷款引导和支持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以经营组织为平台运作贷款资金,使其成为贷款发放、监管、验收、考核的主体。金融机构也不断创新推出“合作社+农户+贷款”和“合作社+信用互助协会+农户+贷款”新型信贷产品,截至2015年末,通过新型信贷产品发放贷款8000多万元,全市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到1.6万个,带动辖内1.2万贫困农牧民人均增收1400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