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伊光铜把半成品笼子按照12个一组进行编制。
赵王堂村铁编工艺几乎覆盖全村家家户户。
大众网济宁3月6日讯(记者朱仙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本应是农民为一年的生计准备春耕的时候,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赵王堂村的村民伊光铜却守在电脑前,从网上陆续接到来自四川、广西等地制作养殖笼的生产订单,妻子杨玉红则帮忙在加工铁编制品,一边忙活一边乐的合不拢嘴。
长沟镇赵王堂村铁编加工已有百年的历史,铁编艺术是赵王堂祖辈留下来的一门传统手工艺术,凝聚着赵王堂村民的智慧。从小小的老鼠夹子、笊篱、筛子到今天的各种家禽运输笼、高速公路护网等工矿用品,铁编工艺几乎覆盖全村家家户户。如今,在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长沟镇找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切合点,助力精准扶贫,在小小的铁编之乡里作出了大文章。
百年传统手艺乘上了互联网+的东风
“刚结婚那阵,他骑着车子去人家门头上叫卖,一喊就喊到天黑,还卖不了多少,等要的多了,我们就顾一辆车,挨家去送,光送货、去外地找客户就花不少钱。”今年50岁的杨玉红指着正在网上浏览订单的伊光铜对记者说,家里陆续添了三个孩子,上面还有老人,日子过的很紧张,在传统生产销售模式下,一年忙到头却赚不了几个钱。
在伊光铜自家院子里,记者看到制作铁编制品的机器正在嗡嗡运作着,一台电脑就是伊光铜的销售阵地。刚刚接完一笔订单的伊光铜告诉记者,现在有了互联网,制作养殖笼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根本不用上门去卖,还有配套的物流,出差、送货的费用都省去了,一年能盈利不少。
“别看我这都是养殖笼具,高速公路上的护网、矿井里用的工矿设备都是我们村里出去的,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我们村里的铁编还远销海外。”伊光铜说,村里有不少人因为铁编发家致富,但一些做铁编生意的村民,由于销路窄、入不敷出,转行打工的也不在少数。
通过互联网+对资源的整合利用,目前,赵王堂村从事铁编加工的市场主体有108家,直接带动就业3000余人,间接辐射周边10余个村庄近万人从事代加工活动,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有效途径,加快了赵王堂村整体脱贫的步伐。
赵王堂村成立电商企业,村民在统计订单。
村里成立电商企业,带动村民先脱贫后致富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势头强劲,村两委班子不断调研考察,找准‘互联网+’的切合点,鼓励组织企业积极开通电子商务,进行网络营销,成立了服务全村的电商企业”。赵王堂村支部书记李兴华告诉记者,利用互联网+带动村民致富是脱贫致富的前提,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呈动态发展的,因病致贫,一夜返贫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所以赵王堂村现在要做的就是带动村民集体脱贫致富。
在赵王堂村支部院子里,记者看到这间二十多平的办公室,“山东兴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四台电脑,两名工作人员,正是如此简单的配置将赵王堂村百年的传统工艺带出了村庄,迈出了赵王堂村脱贫致富之路的重要一步。
“现在接到的单子全国各地都有,客户线上订单,农户线下生产,我们所做的就是帮助农户们开拓更广阔的市场。”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赵王堂村是著名的铁编之乡,互联网的传播速度让许多的人更直观地了解赵王堂村铁编发展的现状。
“目前,除了阿里巴巴、慧聪等专业贸易平台,很多客商都直接加工作人员的QQ、微信咨询铁编产品,销售情况比较乐观。”该电商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赵王堂村的“铁编”制品在传统销售模式实现了营销创新,降低了销售成本、依靠网络营销获取了更大的市场份额。这也意味着互联网+传统产业已经成为赵王堂村乃至长沟镇推进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该村销售收入过千万的企业达到了10余家,全村合计年产值近2亿元,利润达到4000万元。以点带面,全村已有35户开通了电子商务工作,伊光铜就是其中之一,已经从脱贫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是“互联网+”行动的首次提出。
一年以来,“互联网+”不仅推动了济宁新兴产业升级,同时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创新换代。赵王堂村百年铁编走上互联网+的营销之路正是济宁众多互联网+创新模式的一个缩影。目前,在济宁农村,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不仅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也为精准扶贫带来了新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