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万!如何打赢脱贫攻坚第一仗?

发布时间: 2016-02-26 14:24:43  |  来源: 大众日报  |  作者: 代玲玲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第六产业,政府工作报告,贫困户,硬骨头,三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第一仗,确保今年脱贫人口不少于120万。

如何啃下“硬骨头”、打赢这场攻坚战?连日来,代表、委员们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展开热烈讨论。

对象精准,责任也要精准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平原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洪霞代表认为,第一是精准识别哪些是贫困户,第二就是精准识别他们致贫的原因,第三就是要精准施策,针对致贫原因,采取一户一策的扶贫措施,这样才能做到精准脱贫。

如何做到精准识别?东营市妇联原主席赵国芳委员建议,扶贫对象都要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有了监督,就会相应减少人情扶贫、数字扶贫的现象。

山东大学宏观经济预测中心主任徐超丽委员则认为,“已有扶贫安排虽然全面,但在实践中总是出现重结果扶贫、轻过程扶贫的情况。”在她看来,扶贫对象要精准到人,扶贫责任也要精准到人。

徐超丽表示,扶贫效果要精准到可持续减贫,甚至是收入稳定提高。她建议,尝试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评价体系,并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进行公共政策的量化分析,防止出现再返贫的现象。

培育“第六产业”

撑起钱袋子

政府工作报告为产业脱贫指出了路径。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脱贫攻坚。积极培育农村经济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农村“第六产业”。山东省鲜食葡萄研究所所长昌云军代表认为,“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第六产业’,恰如其分地把握了农村增收的脉搏。”

在他看来,“第六产业”是指在发展一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产、三产,接二连三,向二产、三产要效益。“2015年,大宗农产品价格下滑,光靠卖产品很难保证收益,如果我们能同时做好二产、三产,在加工、旅游、餐饮、服务上做好文章,可使效益倍增。”昌云军表示。

平原县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王洪霞告诉记者,平原已经开展了三年的扶贫工作,比较成功的就是产业扶贫,“具体模式就是,将原先省里拨付给每个贫困村的30万元资金集中使用,让小钱变大钱,死钱变活钱。”

王洪霞说,平原县三塘乡的鲁庄村和周围的几个村采取了这一模式,用30万元建了各类冬暖式大棚,除此之外,两个乡镇大约18个村,整合了540万元扶贫资金,再加上企业出资700万元,建了一个高标准的鸡苗养殖大棚。“贫困户可以到鸡棚里面来打工获得收入,企业每年再给贫困村4万元,发给那些没有劳动力的贫困户。”

筑牢底线,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扶贫脱贫的底线,就是不再产生新的贫困。因此,如何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也是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邓相超委员表示,在制度设计上,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在贫困区域建立寄宿制义务教育设施,加快职业教育在农村的普及,建立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机制。“让生活在任何层次的人都能通过学习,通过努力地工作,打通上升的渠道。”

徐超丽也认为,长期来看,教育投入是扶贫的根本。“在贫困群体看来,外出打工是快速和有效的脱贫办法。短期来看,平均收入的确在增加,但长期来看不利于结构转型和稳定增长。”

徐超丽建议,国家在扶贫底线上要构筑保障体系,从根本上堵住致贫的漏洞,包括疾病、自然灾害等,都应提高相应的保险和保障,作出制度性安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