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为旅游扶贫探新路

发布时间: 2016-02-23 15:32:15  |  来源: 贵州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贵州 旅游扶贫

乡村生活正成为一种文化吸引着各方游客。

浪塘村如今是游人青睐的目的地。

安顺市西秀区大黑村村民签字支持乡村道路建设。

作为全国扶贫关注的焦点省份,贵州贫困的重点在山区。贫困山乡凭借什么让淹没在历史尘烟中的文明焕发新的活力?贫困村靠什么样的信念和逻辑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走上前人未曾涉猎的创新之路?它背后的内在支撑是什么?它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又是什么?

“以旅游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贵州长期以来的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贵州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一个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新兴支柱产业,在贫困山区可带动区域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被越来越多的实践所证实,为政府、业界和农民所认可。如果说“文化+旅游+特色经济”是贵州山地旅游扶贫规划行动的核心内涵的话,那么相关规划部门的专业人才与贫困村村民在具体运作中又是怎样实现贫困村换新颜、走新路的呢?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中,贵州扶贫规划单位与贫困村正在积累自身独有的行为模式和发展DNA。而最耀眼的珍珠就是:政府主导,文化支撑;创新为魂,产业深耕;建立机制,迎头发展。

政府主导文化支撑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贵阳地区开发较早的开阳南江大峡谷景区,集石山、溶洞、瀑布、钙华、天生桥及喀斯特森林于一峡,汇奇、险、雄、秀、幽、野于一体,峡谷风光已闻名省内外。但是直到2004年,景区所在的南江、禾丰两个乡村民仍处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劳作及生活之中,农民的平均年收入仅2000元左右。当时,开阳县县委书记胡红霞(她于2015年底病逝于省扶贫办副主任任上)在深入该地区调研基础上,召开了相关学科的专家研讨会。她认为,南江景区的发展,应与区域乡村的旅游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为景区村民带来发展的机会。南江、禾丰两乡地处较为闭塞的贫困山区,但具有重大的生态文化资源,水东文化、马头寨古建筑群、底窝八寨的布依风情、风光秀丽的青龙河、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极有特色的富硒农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依托。启动青龙河地区的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建成贵州著名的乡村旅游区,探索并实施旅游扶贫新模式,使山区农民彻底摆脱贫困。为此她代表开阳县委县政府,在贵阳市旅游局的支持下,宣布启动了“贵州省开阳县清龙河乡村旅游规划”。

政府主导是旅游发展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旅游扶贫工程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启动后,贵州省旅游专家杨炯蠡教授率领的贵阳振旅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中心和贵州师范大学的专家共同承担了这个规划。规划团队给清龙河景区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十里画廊”,规划及实施过程得到了开阳县各级政府和贵阳市旅游局的高度重视,多方配合努力。首先,政府筹集和争取配套资金,改造升级道路交通、水利林业、环境环卫等公共基础设施;其次,在各种会议和场合宣传乡村旅游对农村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当地农民尤其是贫困户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中;第三,引导制定了一系列区域内外的乡村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标准;第四,强化了十里画廊乡村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客源市场推广和旅游形象宣传工作;第五,随时协调和解决开发中的矛盾问题。在各级政府主导下,规划单位、旅游企业和当地村民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使十里画廊景区成为享誉省内外的一个重要旅游品牌。如今,按照“一区九园、一带多点、五大中心”的总体布局,大家齐心协力建成了包括美丽乡村、现代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富硒果园、茶园、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庄园在内的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和美丽乡村带。

但是,至2013年,十里画廊园区内仍有513户贫困户和1700名贫困人口。为了彻底摆脱贫困,2014年,在贵阳市政府的直接关注下,开阳县政府又委托杨炯蠡教授主持编制了《贵州开阳十里画廊农旅一体(扶贫)示范园区建设规划》,按照该规划,园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村+贫困户”合作模式,由九大园区带动周边农户以就业、创业等形式提高收入。规划至2017年底,农业增效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游示范户增加至100余家,园区1700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致富,农民人均纯收入将由2013年的7965元增加到12000元。

创新为魂产业深耕

乡村旅游扶贫的第一步工作就是编制规划,其意义在于充分保护、利用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旅一体化产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最终为农民脱贫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特有的贡献。

杨炯蠡教授对旅游扶贫规划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他认为,旅游及旅游规划扶贫能否成功,核心是规划团队能否创新。旅游规划扶贫工作的创新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旅游交通条件的改善、旅游扶贫机制的建立、龙头企业的培育、旅游扶贫中的社区参与、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打造、贫困村寨的环境景观建设、旅游扶贫规划单位的长期持续帮扶等。

道路交通是构成乡村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旅游大交通取决于各级政府的决策,但是旅游村寨与外部交通的衔接,即旅游景区与主干道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旅游交通瓶颈问题和内部交通的建设等,则可通过旅游扶贫规划单位的规划设计、企业的投入、村集体和农民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在开阳县政府的主持下,杨炯蠡教授主持编制了《贵州省开阳县十里画廊景区绿道规划》,提出在景区建设贵州省第一条乡村绿道。而景区的入口大道,更是景区的门脸,是吸引游客和外来投资者最重要的景观。故在编制和建设《贵州省野生动物园建设规划》、《贵州省息烽国家农业公园概念性规划》、《贵州省七彩天坑景区规划》等规划中,都强调了入口1至2公里景观大道的建设。贵阳野生动物园地处贵阳北郊,森林葱郁,环境优良,但由于入口区的两公里321国道常年被煤车碾压,道路破烂不堪,年游客量一直徘徊在20万人左右。2014年,杨炯蠡教授提出规划建设入口景观大道的想法,当年即启动了从贵遵高速扎佐站匝道引入两公里大道进入野生动物园的项目。现在,该园的游客量已突破30万人,年收入达5000万元左右。而息烽国家农业公园多为石芽、石山密布的喀斯特石漠化地貌,但由于在规划中设计了景观大道,其瑰丽大气的大地花海景观也吸引了国外花卉投资商进入,景区发展前景看好。

建立机制迎头发展

贫困山区旅游扶贫要结合自身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设计,社区(村寨、村集体和农民)参与。其扶贫机制应为综合型,即政府引导、村集体和农民自主开发、龙头企业的带动等。然而,就是政府引导,也要旅游扶贫规划单位及扶贫部门的出谋划策。应当急乡村旅游扶贫之需,在旅游扶贫规划中,设计农民、游客和旅游公司喜闻乐见的产品和项目。一方面要帮助村寨进行策划、规划,编制可行性报告,向各级政府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倾斜;另一方面与市场对接,引导游客、投资商进入。从2015年至今,杨炯蠡教授主持的安顺市西秀区大黑和浪塘两个贫困村寨的旅游扶贫规划中,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市、区、乡(镇)政府分管领导至始至终参与,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省级多家协会、学会、研究单位、宣传部门、商会及企业进入,进行了该贫困村寨的资金匹配、休闲度假游客、农业旅游商品购置、扶贫工作的宣传等工作;村支两委结合安顺市政府设置的“屯堡汇”综合旅游项目和规划中策划的扶贫旅游产品,开展了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省内外游客的关注。

培育龙头示范企业,是旅游扶贫规划的重点之一。

旅游产业,尤其是乡村扶贫中的旅游产业,其投资回报较长,短时间内要求大投资商大投入是不现实的。旅游扶贫规划者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有志于投资乡村旅游的中、小投资企业进行帮扶,不仅要求他们有发展的眼光,而且也要使之在思想上,在实践中,知道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开阳十里画廊乡村旅游景区的贵州禾锋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其业主周朝军在1999年从温州农村进入贵州时还是一个中专毕业的青年人。在其经营的果园规划设计时,杨炯蠡教授提出打造贵州一流的果树产品,果蔬专家长期帮扶,依靠省内外农业科技单位进行高科技的产品提升等。经过长期努力,周朝军的企业已成长为贵州省农业旅游的一面旗帜,他自己成为省管专家。他们的果树品种和种植技术,对农村农业旅游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因他的果树品种和农业技术受益的贫困村民遍及全省。以天坑、溶洞、森林和田野而闻名的七彩天坑乡村旅游景区,过去由于仅有一条老旧的省道从旁通过,游人较少。贵州安徽商会副会长吴正满主持此景区后,投入全部家当甚至抵押住房,进行了景区的规划和建设。如今,七彩天坑已成为贵州旅游景区的一个品牌,吴正满也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企业家。

村民参与多方得利

旅游扶贫的目标是农村贫困人口从旅游中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社区是否参与,是否进入旅游规划中所拟定的项目的监督管理和实施体系,是旅游扶贫工作的判定标准和重要途径。旅游村寨如果仅有外来企业和员工进入并获取利益,贫困村寨的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其乡村旅游发展堪忧。在旅游扶贫工作中,杨炯蠡教授规划的每一个乡村景区以及他与殷红梅教授撰写的《乡村旅游开发及规划实践》一书,都充分考虑到社区及农民参与。周朝军的乡村葡萄园区就招聘了所在区域的农民作为农业工人,培养了一批当地农民成为农业技术专家,其葡萄园景区在全省各地都得到了当地农村和农民的支持。

乡村旅游景区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民风、民俗的古朴性,而当地社区和农民就是自然资源最主要的保护者和民俗、民族文化的传承者。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质等原因,参与能力较弱,旅游扶贫规划单位以农业旅游人才培养为根本,逐渐为贫困乡村的社区参与提供一揽子的项目、产品设计、参与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办法等,提高社区参与的能力,真正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

建成农业旅游扶贫产业链,是贵州实施旅游规划扶贫的一个大方向。旅游业具有适用性强、产业链长、带动力大、富民增收效果明显、剩余劳动力转移便捷等特性,不仅可与旅游资源富集区域高度契合开展旅游,并可与农业、林业、文化等产业链深度合作,成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为此,杨炯蠡教授率领的规划团队在旅游扶贫工作中,不仅就乡村旅游本身的功能、产品、项目、市场等方面作了规划,更重的是规划人员由经济、农业、林业、市政、水利、信息等多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更强调了规划单位应进行长期帮扶。在杨教授看来,旅游扶贫是规划单位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也是团队发展的战略机遇。规划团队在省内外拥有较多的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两方面的优势,创新思维,竭尽全力,对规划的乡村扶贫工作进行长期帮扶。规划中强调了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综合打造。如在安顺西秀区旧州镇和刘官乡大黑村进行旅游扶贫规划过程中,规划和初步实施了旅游扶贫产业链建设,将“美丽村寨+特色产业+农业旅游”和“村集体+工业园区、养老休闲社区、田园景观区”三区同建,与大屯堡景区联动,沿美丽的邢江河打造旅游扶贫产业示范带。以安顺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屯堡汇”旅游项目集锦为基础,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举办农事采摘、美食品尝、民俗文化体验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和体育赛事。策划包装了5条成熟的特色乡村旅游线路产品,与贵州日报相关栏目合作,创新旅游宣传平台,以微信、APP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做到产品互补、营销互动、客源互送,实现一体化发展。

在乡村旅游扶贫规划中,特别强调了环境的生态化和景观化。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水”的发展理念,在贫困村寨规划中强调了道法自然并与自然融合。强调了一村一景、一步一景,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景区,一家农户就是一个景点的生态景观思路。

杨炯蠡教授在规划设计十里画廊景区时,从当地的传统布依族古村落马头寨的保护观念中,总结出了“九子连环塘”治理水环境的办法,并用于他主持编制的《贵州省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面源污染治理规划》中及其他村寨。如安顺市贫困村寨大黑村和浪塘村,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地区。在湿地景观的建设时,少用工程湿地,多建设自然湿地,展现滨水开放空间,将秀丽的滨河风光融入大片开阔的乡村稻田风景中,构建良好生态水域,建设具有“天、地、人”稻作文化传统底蕴的自然、生态、生产融为一体的生态湿地景观走廊。在农田湿地与滨河区域,过渡种植水生农作物如莲藕、茭白、荸荠等;景观水生植物与清雅的驳岸植物组合成景,通过滨水生态带建设营造丰富多样的生态绿境,设有水生生态植物、密林幽翠、水禽岛、林间小屋、全景观光塔、稻秧广场、观景亭、月色荷塘景观项目点,这些节点在表达方式上都有用到传统的有关“稻”的元素,例如鱼塘、稻草垛、水车、竹篓子、打米桶等原汁原味的生态乡土风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