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新闻网讯(记者游凯)近日,记者随同省直机关工委调研组到锦州、朝阳、阜新等地走访了部分省直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亲身感受到他们俯下身子接地气的奉献情怀和扶贫攻坚振民心的喜人业绩,耳闻目睹了一年多来驻村扶贫工作中发生的许许多多感人至深、令人难忘的故事。
“和农户签一份保证他们不赔钱的合同”
北台子村香菇培育基地大棚
在朝阳市龙城区联合镇北台子村香菇培育基地的大棚里,村民孙学军激动地握着记者的手说:“去年,我弄香菇收入一万多!工作队宋书记的话咱相信,咱就跟着他干下去!”孙学军称赞的宋书记就是省科技厅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宋兴奎。40岁出头的宋兴奎话语不多,白净的脸庞配上一幅近视眼镜让他颇显儒雅:“依托省微生物科学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和朝阳联合食用菌基地的产业优势,香菇栽培产业合作社已初步见效。但当时农户很难接受它,有钱也舍不得投入,为此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宋兴奎首先带领村两委班子到阜新、岫岩、平泉等地考察蘑菇栽培,又召集村民代表介绍发展香菇产业的意义,推出购买一个菌棒只需1元钱的优惠政策(成本2.4元),最重要的是和参与村民签订了一份香菇栽培合作协议,由村委会担保,承诺第一年栽培不成功就退回村民的全部投入,保证农户不亏钱。“这下陆续有16户参与进来。去年,70多位村民人均收入5千到1万元。看到甜头的村民纷纷参与,今年培育菌棒数量由30万增长到60万,可实现预期收入100万。”宋兴奎有些兴奋地说:“改善基础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我们的工作开了个好头!”。
“从副县长到村书记,我觉得更实在了!”
刘永昌(右)组织农户到省农科院学习葡萄生产技术
“我帮扶过县、镇和村,‘三位一体’占全了。”在阜新市阜蒙县富荣镇鲁家荒村,记者见到了省农委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刘永昌,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这儿的冷棚葡萄要利用冷库,调节上市时间;要申请品牌,发展成一项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2014年7月,正在阜蒙县任定点扶贫副县长的刘永昌按组织要求来到鲁家荒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到任时正逢大旱,作为农业行家的刘永昌就把目光盯在了发展高效、节水、避灾的设施农业上。工作队多次带领村民走出山村开阔眼界,到北镇市和省农科院等地参观学习并邀请专家培训等,让村民们打消顾虑,坚定信心。之后,他帮助村民引进先进的冷棚葡萄栽植技术,聘请一名土专家常年指导,使设施葡萄当年栽植见果,第二年两茬果,还能根据行情调控二茬果上市时期,效益明显提高,示范户张少红2015年冷棚收入每亩达到1万元。一年多来,全村设施葡萄由当初5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余亩,改变了全村没有设施农业的现状,现已辐射到周边的村屯。面对成绩,刘永昌平静而坚定地说,“工作从面变成点,扶贫措施变得更具体、更实在、更精准,也更有成就感了。角色虽然转变了,但扶贫重任永远不会变!”
“那是我和老伴最难忘的端午节”
杨子湘(右)和村民们一起修路
在朝阳市喀左县甘招镇西赤里赤村,52岁的老杨从租住村民的东厢屋里走出来,黝黑的面庞,粗糙的双手,身上裹着蓝棉袄,鞋上满是泥土,任谁也看不出他竟是一位大学老师。他就是省广播电视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杨子湘。交谈中,老杨乐呵呵地为记者讲述了一件趣事。
2015年端午节前后,老杨带着工作队和村民们在头年修好的路基上铺一条水泥路,要彻底改变村里通车难的问题。为了省钱和保证质量,曾在学校搞过基建的老杨谢绝前来承包的工程队,自己和村民一起动手修路,天天一身土满脸灰,晚上还要值班看守沙子水泥。趁着小长假,老伴从沈阳坐了5个多小时的车来看望他,晚上却被他拉到路口一起看守刚铺好的路面。没有烛光和音乐,只有满天星斗和此起彼落的蛙声,只是可恶的蚊子冲散了浪漫,老俩口只好在车上数了一宿星星。临走时,老伴打趣地说:“原本是想来‘查岗’的,看你现在这个邋遢样,我就放心了,谁能看上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