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精准扶贫把“水”浇到穷根上

发布时间: 2016-02-17 15:40:16  |  来源: 农民日报  |  作者: 常怀深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百色 精准扶贫

百色,广西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中,百色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506个贫困村。全市贫困人口绝对数和贫困发生率居自治区首位,是全国、全区扶贫开发攻坚的主战场。近年来,百色市倾全市之力投入扶贫攻坚,把扶贫列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逐家逐户上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对识别出的264881个贫困农户、1024411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在此基础上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根源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不留死角,不落一人,努力探索一条把水浇到“穷根”上的“滴灌式”精准扶贫之路。

产业扶贫“换穷业”

布尧村是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的一个小山村,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在这里种植粮食,历来都是广种薄收,当地农民群众多年来只能基本维持温饱。

像布尧村这样一个贫困的大石山村,该如何改善生活增收致富?平果县几经筛选,确定了产业扶贫的对策——种植火龙果。如今,平果县把漫山遍野低产玉米变成了高产值的火龙果。“火龙果耐旱耐寒耐瘠薄,成活率高、产量和经济价值也高,对治理石漠化也有一定效果,可以说是一项最适合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的阳光产业。”果化镇党委书记梁其荣介绍说。

由于火龙果种植前期投入大,以前村民都认为这个产业“门槛高”,后来正是有了财政、政策帮扶,农民群众看准了这是一项富民产业,参与热情年年高涨。

2009年,政府推出种植火龙果的农户扶贫政策,每亩补贴1500元,技术由镇农技推广站全程负责,指导农户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提高果园品质。销售方面,则在政府的引导下,线上线下全面铺开。

目前,布尧村火龙果种植面积达2035亩,每年销售火龙果达1万元以上农户45家,布尧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012元,已摘掉了贫困村帽子。如今,率先种植起火龙果的种植户已经尝到了石缝里长出的果实甜头,摘掉了“贫困帽”,正向小康目标节节迈进。

在扶贫攻坚的大潮里,百色老区人民发挥在山坳里掘金的苦干精神,依托一条条产业链,石头缝里刨小康。

凌云县陇雅村也是典型的大石山区,当地人曾用“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来形容这里的生存条件。这里,出了一名扶贫攻坚的好支书——吴天来,带领着父老乡亲年复一年奋战在改变贫穷命运的征途上。在他的带领下,一个贫困村如今已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人均年收入近7000元的示范村。村民因地制宜,种植名贵中药材,目前除了有铁皮石斛主培苗示范基地,还种植有牛心李等特色水果。陇雅村如今风光优美,村容整洁,涌现出乡村旅游接待户、种桑养蚕户、铁皮石斛种植户等,户户都有自己的当家主业。

采访中,我们看到百色各族农民在政府引导下,跳出单一产业发展局限,在突出培育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延伸拓展关联产业,基本实现了所有贫困地区、所有扶贫村屯都有适宜的产业,宜工则工、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宜商则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初步成型。

金融扶贫“拔穷根”

田东县城里有一个金融扶贫展厅,记者一行到那里观摩并聆听专业人士的解说,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田东县政府按照“因户制宜、分类指导、一户一策、措施各异”的思路,建立完善起一套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金融扶贫模式,并使之制度化,网格覆盖,这套体系已经成为田东农民脱贫兴业的强力支撑。

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田东县以农村金融改革作为突破口,建立起一个到人到户的农村社会信用记录系统,在此基础上,他们悉心探索,创新了农村金融扶贫机制,成功实现了金融扶贫由“输血型”量的积累向“造血型”质的转变。

田东县以获取全国第一个“信用县”为契机,以全县34个非信用村的贫困村为重点,在全县国定、区定的57个贫困村中全面开展“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按照整村推进方式引导银行资金投入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该县朔良镇那娄贫困村,在开展信用评定后,全村200多户(超过一半是贫困户),共获得金融部门信用贷款1200多万元,户均6万元。扶贫部门提供3年的扶持贴息,扶贫资金高效使用,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良好效果,不仅改变着当地的生产形态,也为贫困农村迈入现代农业,融入商品生产大潮奠定了社会基础。

田东县作登瑶族乡大板村的农新星,如今拥有近600平方米的养鸡场,从2012年开始建设至今,已先后出栏商品鸡5万多羽。鸡场的发展离不开“信用贷款”,正如他所说的:“我没有担保,没有抵押,人家银行凭什么给我发贷款?多亏了这个信用贷款。”农新星的鸡场2014年获得收入8万元,同时为同村20个留守劳动力提供着就业岗位,实现他们就地打工、家门口赚钱的梦想。如今,经过相关信用规则评定,农新星的个人信用等级也从A级升到最高的3A等级。

田东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创建“农金村办”,由村“两委”、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人员组成,协助银行和保险公司提供金融服务,有效解决了金融机构网点不足、人员短缺的问题。同时还在全县161个行政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搭建起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

在田东县我们看到,财政出资建立了田东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为数额较大的农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目前,与其合作的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提供公司资本3000万元,放大10倍即3亿元的贷款额度。截至2014年,公司累计担保超过150笔,种养农户贷款规模超2600万元。

成立资金互助社,解决贫困户短期资金周转难题。对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而又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田东县自2010年开展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互助活动”。截至2014年末,已累计成立了29家“扶贫资金互助社”,扶持了985户贫困户。

金融扶贫是百色市创新扶贫工作的一个亮点,如今,田东县、西林县都已被列为全国金融扶贫工作试点县,农村金融扶贫创新工作成为了贫困户“拔掉穷根”的有效“助推器”。

政策兜底“脱穷境”

2015年初,百色市借鉴老一辈革命家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成功经验,在右江区选择部分村屯作为试点,建立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讲习所。

2015年4月,右江区第一个乡村讲习所——布林村讲习所挂牌成立,自从第一个讲习所建立后,右江区在乡镇(街道)、村屯(社区)建设讲习所,区直单位建设理论学习室,目前已建成规范化讲习所(理论学习室)51个。右江区还根据群众的作息时间,以流动讲习所的方式将国家的扶贫政策送到田间地头。在讲习所,讲习员准确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并在现场回答部分群众的疑难问题,与贫困群众共寻致富路子。

在现场记者看到,讲习员宣讲完后,还会安排一个精准扶贫相关主题的文艺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农民对政策的理解。为满足边远山区群众的政策宣传需求,该区还把优秀精准扶贫宣讲课制作成光盘,发放给群众观看,还向贫困山村群众赠送精准扶贫山歌、快板汇编集,把党的扶贫惠民政策送到了千家万户。

目前,百色市组建了60支讲习员队伍,组织了260多场次的宣讲,参与学习的干部群众近20万人次,小小的讲习所,就是百色“好声音”的传播源。

由于百色市民族杂居,民俗多样,群众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也千差万别。为了让不同的群众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百色市组织本地学者、专家以及一些来自基层的“田秀才”和致富能人,用当地语言,将扶贫政策和适宜技术编成通俗易懂的乡土教材。

在百色市靖西县,讲习所在创建活动的过程中还大胆创新,挖掘农家资源,在南坡乡、新靖镇等地开设“水果农家课堂”“桑蚕农家课堂”“中草药农家课堂”等新型讲习所,聘用县里农村实用技术拔尖人才为讲习员,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讲习,类似这样的产学结合的基层讲学所在百色市共有20多个,开展活动600多场次,深受群众欢迎。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百色市整合各种扶贫资源,力求实效推进扶贫进程,秉持“不留一处死角,不落一个村组,不让一个人掉队,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正迅速改变着老区的面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