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部住进贫困户,贴近贫困、感受贫困、解决贫困。”为从根本上解决干部帮扶漂浮、脱贫脱节的顽疾,甘肃省华池县组织了一支由4名县级干部、50名科级干部、26名第一书记、56名大学生村官组成的扶贫驻村队,每年至少要220天居住在帮扶户家中。目前,华池县的贫困村里,村村有驻点、户户有干部。
干部“住户”总动员
“根据我的身体条件,住户干部帮助我养了羊,还在房子旁边安装了护栏。”齐庄子村村民高启飞,儿女在外工作,他本人患有白内障,只能在家里活动。住户干部今年帮助他收割了玉米,还将通过“联村联户”贷款帮助他扩大养殖,让他增加收入。
“住在农户家里,干部知道百姓需要什么,会什么技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这样才能够真正精准扶贫。”村官黄万刚住户已经两个多月了,他告诉记者,村里有人想养羊,干部就提供技术和销路;有人想种大棚,干部就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由于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需求都不一样,干部住在农民家的目的,就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通过贫困户感兴趣的和村带头人所推荐的项目,根据每户的实际情况,找到一个脱贫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实现。
先摸底,对村情户情做到“一口清”“一本账”;再建卡,细致到每一户的养殖数量、种植面积;然后帮扶,确定脱贫时间和项目,每户至少由一名干部引领,不脱贫不脱钩。县委组织部与督查考核局依据干部在帮扶过程中的政策宣传、民意反映、基础建设、金融扶持等方面的表现,每年评定“星级服务队”和“五好干部”,由受帮扶的群众进行监督,提高干部扶贫的积极性。
“输血”带上瞄准镜
为了准确全面掌握信息,华池县对所辖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详细情况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累计入村入户1万多人次,走访7000余户,组织召开座谈会35场次,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数据”。按照“户主申请、村民小组提名、村民代表评议、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扶贫办复核、县政府审批”的程序,由群众全程监督,贫困户从最贫到一般先后排列,做到7283户贫困户每户都有卡,每村都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市上有大数据平台。
“数据明确、有的放矢,是脱贫不脱靶最精准的方法。”华池县县长辛少波介绍说,通过调查评估,县里针对56个贫困村的不同情况汇总了《华池县贫困村精准扶贫项目需求清单》。近3年来,华池县各项建设突飞猛进。截至今年,全县仅公路建设里程就达到698.445公里,比前30年公路建设总和还多,目前已实现公路村村通。
为了抓落实,县委县政府还要求相关乡镇与14个部门负责人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分解任务、靠实责任、明确时限。并根据贫困村实际,计划2015年脱贫2个乡、18个村,共8600人;2016年脱贫2个乡、15个村,共6400人;2017年脱贫3个乡、15个村,共5000人。到2017年底,剩余贫困村8个、贫困人口8170人,贫困面降低到7.14%,实现基本脱贫。
党员带头聚民心
“南梁精神”源于华池。革命老区的人有一股誓不低头、迎难而上的精神。悦乐镇鸭洼村由党员带头种植温棚,效益显现后,扶贫干部按照村民需求进行再推广。2014年,鸭洼村人均收入达到了5800多元。
“精准扶贫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机械把农民的地平整了,连收割机都能开进去。”鸭洼村支书温养钊说,“脱贫后,乡亲们心情好、心气高,去年村两委还组织了一场农民运动会,气氛可热烈啦!还通过村民投票,选出了五好家庭。现在,很多人都在争当五好、敬老模范,村里的风气越来越好。”
为了扩大扶贫的联系范围,华池县由政府牵头,动员非公企业也参与到联村联户、精准扶贫的队伍中来。以林镇乡张岔村为例,6名企业家与6户村民进行一对一帮扶。除基础设施的修建外,还为家中子女提供就业、项目指导等支持。
2015年,华池县干部驻村入户共派驻干部1269人次,培训农民205场次,输转劳务8986人次,协调落实基础建设、产业开发项目265个,投入资金1.6亿元,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28起。
“以前是群众找干部,现在是干部找群众。”华池县乔河乡党委书记郭丽丽说,如今的华池县,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共谋发展致富路径,“按需扶贫”让农村发生了变化,让群众感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