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创新模式精准扶贫汕尾

发布时间: 2015-11-24 09:51:26  |  来源: 南方日报  |  作者: 李荣华 任笑一 林伟军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贫困户 扶贫开发 深圳 汕尾

  陆河鸡坑村火龙果基地。

2013年,深圳开始对口帮扶汕尾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派出了90个帮扶单位,帮扶90个贫困村5824户贫困户,三年在大山里迸发出创新火花,为贫困村经济生活发展带来质变。

截至2015年第3季度,各帮扶单位共投入扶贫资金7.35亿元,算起来平均每村817万元,带动贫困户11.5万户(次),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上从帮扶前的0元或无稳定收入增长至目前的5万元以上,各村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从帮扶前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6500元左右。

汕尾市委常委、副市长、深圳对口帮扶汕尾指挥部总指挥何学文表示,深圳对汕尾的帮扶工作今年不仅全面完成规定动作,而且自选动作也完成得相当务实,屡有创新。“虽然驻村干部的工作非常艰苦,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但是赢得了当地群众干部发自内心的欢迎和高度评价。今后对汕尾的帮扶工作将朝着精准扶贫,不限村、户,针对农村农业的帮扶探索新的方向。”

●文:李荣华 任笑一 林伟军 图:林伟军

智力帮扶创设“村官大专班”

汕尾是革命老区,建市晚、底子薄。这次,深圳除了市一级层面的帮扶,各区也与汕尾、河源各县区一一结了对子,出现各种创新火花。其中,产业项目事关“双到”工作的最大成效,为此,帮扶单位立足当地实际,科学规划产业项目,惠及群众覆盖面广,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已开始辐射带动贫困户产生经济效益。

扶贫组在提高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抓好安居工程建设,引导驻村干部落实好民生项目,按照建设美丽村庄的要求,协助贫困村建设文体休闲活动场所。

陆河县贫困户李青竹近来搬进了两层楼新家。李家原来只有几亩水田,收入微薄,一家人挤在昏暗的土房里,每次来台风都会塌掉。2013年,深圳扶贫干部入村后,对李家3姐弟进行技能培训后介绍去外地打工,又拨了2万元扶贫款,建成新房,家里有了冰箱,老李颇有自信地说,明年就能还完贷款。

转移就业扶贫,是深圳扶贫团队的重头活。在实现扶贫开发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转移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加强贫困户富余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快转移就业。两年多来共培训劳动力19662人次,深圳共转移贫困户劳动力1809人次在外地企业就业,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的脱贫率。

此外,更引人注目的是“智力帮扶”新方式。笔者在海丰县电视广播大学校内看到一个“村官大专班”,这个班是海丰工作组与当地组织部门、电大联合开设的,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40万元,对贫困村达到入学要求的50名村官进行系统的行政管理教育。该校副校长刘燕清介绍,该班请来广州、深圳的专家、教授周末授课,一学期四到五门课程,内容包括管理学基础、社区管理、政治学原理、社会调查等,学员与学员、专家、教授“碰”在一起。

“众筹”产业园不再人走茶凉

在海丰县梅陇镇,驻海丰帮扶单位集中25个帮扶村的政府扶持资金2500万元建设了一个扶贫产业园。笔者两年前第一次到此时,这里还是一块空荡荡的工地;现在已是一片工业厂房,处于招商招租阶段。

之所以建设扶贫产业园,深圳龙岗区是为了充分利用海丰当地金银首饰产业比较发达的优势,希望产业园为金银首饰产业配套,集租赁、培训、贫困户就业等功能于一体,回收租金后返拨给各贫困村。

当“众筹”这个词在大山的村子里传开后,引起不少村干部、贫困户的疑虑。海丰县委常委、深圳市驻海丰县扶贫“双到”工作组组长吕海茵回忆,帮扶单位和25个村一个个做工作,村干部们才逐渐意识到未来的回报会更大。

吕海茵他们不想再做一些“小打小闹”“人走茶凉”的集体扶贫项目,而众筹建产业园优势明显,可以集合资金投资大项目,投资物业也可保证长期受益,并且能实现增加村集体收入、培训、贫困户就业等三大功能,多方面推进农户长期脱贫。

园区建成后,产权归25个村共同所有,租金是2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年出租收入可达160万元以上,可实现这些贫困村年收入5万元的目标,同时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当地村民可就近打工。

笔者获悉,这种模式得到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他的市县也按照众筹模式建设一些效益稳定的大型项目,其中驻陆丰市的19个帮扶单位已安排帮扶资金1170万元参与该市的邻里中心项目;驻陆河各帮扶单位各筹资60万元共470万元帮助各贫困村统一集中发展水电站项目,并协议确保各贫困村集体有连续15年、每年不低于10%的利率收入。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成立100个合作社

在走访中,村民普遍反映的一个愿望就是农业产业化。为此,深圳扶贫组注重推进农村合作社建设,90个帮扶村共成立了100个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载体,联合农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目前,各村均有主导产业,产业规模共达4.2万亩,预期收益达1.24亿元,带动贫困户5027户。

进入11月,汕尾市陆河县鸡坑村的火龙果园里,丛丛绿叶中,一个个火龙果熟了,红得发紫。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驻村干部带领村民建设的致富项目迎来丰收的季节,几个罗湖干部兴奋地叫着:“我们村的火龙果真甜。”

在海丰公平镇笏雅村,水丰地沃,扶贫干部盛才能介绍,扶贫组自筹资金100万元建设菠萝木瓜种植基地150亩,基地以合作社为载体,以省农科院作为技术保障,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合作经营,按照5∶3∶2的比例分红,取得了较好成效。

有的部门甚至使出看家本领。深圳国资系统的产业帮扶则超越“一村一品”模式,上升到镇、县、市级层面去谋划和推进。根据当地海洋资源丰富,地理优势明显的特点,国资系统依托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加紧推进三倍体牡蛎海洋养殖项目。

何学文介绍,接下来,深圳市强化产业帮扶规模项目引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力求新突破。从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入手,拓宽贫困户收入渠道,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业种植基地项目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发动贫困户全部参与合作社,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人物故事

无人机航拍测绘 摸清贫困村家底

深圳对口帮扶汕尾驻村干部陈浩

离结束扶贫工作还有不到一个月时间,东山村老乡们对深圳市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的干部陈浩依依不舍,而他自己回忆起两年多的工作,颇为感慨。

从深圳到陆丰市潭西镇东山村,他出色完成了教育设施的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当地老乡也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最初对这个外地仔的怀疑,到临走时的不舍,这个33岁小伙子用专业能力和勤奋获得了老乡高度认可。

陈浩说,当驻村干部是自己争取来的机会,“全委(国土资源与规划委员会)3000多人,10多个人报名,层层面试,才选拔出来的”。但是,他一进村就看到村民的怀疑眼光。陈浩考察了村里情况,在单位领导重视下,第一个项目选择在村小动工,2个月内,村小广场打了水泥,装上了体育设施,还配置了有33台电脑的电教室。

“其实教育并不是这次扶贫的硬性考核指标,但是村民需要,我们干得又快又好。”陈浩说。更让村民们觉得新鲜的是,这个深圳来的干部进村后,对全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勘测,甚至出动了无人机进行航拍。经过摸底,陈浩发现东山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每年海水都会倒灌农田,严重影响产量。深圳市规土委自筹了40多万元,对严重破损的排灌两用渠、农田机耕路、农用桥涵进行改造修缮,极大地改善了该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受益农田达2000多亩。

同时,陈浩又把村里土壤拿回深圳市农检中心检测,发现这些土地十分适合种植莲藕。于是该村将部分抛荒地租给了深圳的一家公司进行连片种植。如今,这里荷叶碧连天,而莲藕无须人工挖掘,收成时只需用高压水枪洗掉淤泥,然后用机器拔起即可。

陈浩根据土质种植红薯,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64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红薯种苗和化肥。同时,陈浩又筹集了30多万元,对100亩集体农田进行改造,引进了广东省农科院的红米优种,并联系了深圳一家企业订单销售。

目前,东山村1800多亩抛荒地已有七成左右复耕,贫困户有了长期且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前几乎为零的集体收入也已远超省的脱贫标准。而东山红薯、东山红米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优品牌,供不应求。

除了农业,通过勘测,陈浩发现东山村光照强烈,非常适合光伏发电。他联络了中兴能源,开始打造全省第一个“光伏扶贫惠农示范工程”,通过利用空置屋顶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发电销售给电网公司,收入主要用于帮扶无劳动力的贫困户。

“其实很多项目我们只是开了个头,老乡们听说我要回来,有些担心,其实虽然我不驻村了,但我们仍然会动用各种关系去帮扶东山村。”陈浩表示,两年扶贫工作,收获远比付出要多,如果不是扶贫,恐怕一生都很难有机会到村里来工作,不仅仅增长了才干,锻炼了意志,更收获了老乡们的信赖和友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