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昆明11月23日消息(记者张江元 李腾飞)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一句话。总书记多次到我国最贫困、最落后的地区,察真情、看真贫。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眼下,云南的扶贫开发正上下联动,找困源,拔穷根,以每年解决100万贫困人口的目标加速推进。
到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后,外国地质专家发出这样的感叹!“一个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
这里石漠化集中连片,近八成国土是喀斯特地貌。“开荒开到天,种地种到边;春种一大坡,秋收一小箩;山头无帽子,喝水靠担子;花钱靠赊借,吃粮靠救济”,几句顺口溜道出了当地人的生活写照。
在县城网吧消磨一个通宵的韦多富,刚刚乘坐面包车,回到了30公里开外的家——鸡街乡麻栗山村。一间房三个屋,住着他和父亲两人。坐在咯吱咯吱作响的木板床上环顾,除了一台电视机,房里再没有像样的家当。
记者:“几只鸡?”
韦多富:“没数,养了多少只我也不知道。(牛)一天两顿?三顿,才够它吃。这个是水槽?这个是草槽,旁边是猪食槽。”
韦多富的生活和他名字可谓一点都不沾边,麻栗山村的乡亲和他一样,苦苦劳作却始终不知道因何而穷。
今年7月,云南省吹响扶贫攻坚号角;“绝不拖全国的后腿”。但2020年以前平均每年需要减少贫困人口100万人,谈何容易?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立下军令状: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在全面小康进程中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西畴县所在的文山州,挂联干部与当地领导找到了“穷根”。双方探索实施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这“六子登科”模式治理石漠化,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发展核桃、油茶等特色经济林,改造山前缓坡为保土、保水、保肥的台地,实施高稳产农田建设等。
文山州副州长李春林:我们开展了农村家庭的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房屋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并推动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着力解决“三农”发展资金紧缺问题。
我国独龙族的唯一聚集地——贡山县独龙江乡,地处横断山脉,这里山高谷深。2010年以来,当地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推进安居温饱工程等,使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以草果、中药材重楼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增收明显,中峰、独龙牛养殖等产业也取得初步成效。在孔当村,肯国芳和小儿子一家,已经喜滋滋地搬进了新盖的安居房。仍保留着独龙族纹面传统的老人家,笑着细数生活的新变化。
肯国芳:“现在就有时候去乡医院看病,平时领一下孙子孙女。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就什么也不用担心,煮饭有电就不用烧火了。”
据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吴遂介绍:尽管“十二五”以来云南省减少了440万贫困人口,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仍然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最突出的“短板”。
吴遂:“到2014年底,全省还有贫困人口574万,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二位,仍然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云南省在总结独龙江乡整乡推进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个研究提出15个特有少数民族、特别是8个人口较少民族脱贫发展的总体方案,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整体脱贫”。
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必须树立新的帮扶理念,实行省、州、县、乡四级干部联动,对全省各级各类帮扶力量进行统筹安排、优化调整,从体制、机制上建立起集中和调动全省行政资源、人才资源、管理资源为一体的扶贫开发到村到户的新模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兑现决不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掉队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