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宁县大寨村布依族老乡演奏“铜鼓十二调”(中国网记者 张宁锐/摄)
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非常突出,民族地区依然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怎样补“短板”?“方”和“计”,要从实践中来。
贵州西线旅游的黄金旅游线上,有一个布依族村落,寻找答案的你或许值得驻足,大寨。
大寨村位于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大山镇东北面,布依族人口占80%。两年前,这里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110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之一,2014年,这里的人均纯收入超过7000元,单从这一指标看,距离全面建成小康仅有一步之遥。“剧情”比这个数字更丰富。
11月18日,中国网记者随“民族团结的实践·网络媒体行”活动,踏访大寨村。
铜鼓十二调!“迎接贵宾,重要节日,家逢喜事,文艺队的老乡们都会演奏。”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原始的乐器之一,千年不变的音调和韵律,镇宁县大山镇党委书记王权有告诉中国网记者,“至于吹唢呐,跳民族舞,那是每天晚上都有的。”
丰富的文化生活充沛着布依族兄弟的精神状态,也为大寨村的民俗旅游带来独特的魅力。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民俗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已成为大寨村的一项重要收入。记者注意到,民居修缮的过程中,保留了布依族石板房的特点,农户民居从山底开始,蜿蜒盘旋至山顶,搭配着贵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俨然一副田园山水画。这其中有村民的辛勤付出,也有2000余万元的政府补贴支持。
游客入村,欣赏美,也享受美。乡村旅馆和布依族风情农家乐让这条乡村游的产业链相得益彰,旅游正在成为村寨百姓收入一大支柱。
大寨村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转变,山多田少,不再以种粮为主,转而发展山地高校农业,截至目前,全村共种植了1200余亩莲藕,350余亩的草莓,221亩的中草药。
2014年,贵州百灵集团入驻这里,建成中草药种植园,“平均每天吸纳100人在这里就业,最忙的时间需要劳动力四五百人。园区的劳动强度不是很大,每天80元,年轻人能干,五六十岁的人也没问题。”王权有介绍,在家门口打工,没有交通、住宿等额外成本,总体对比,收入与去广东浙江打工差不多,在家门口还可以照顾老人小孩。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顺势解决了。”镇宁县民宗局副局长哈登贵介绍,这个村子里原来有十几个留守儿童,现在孩子每天和父母团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指标,还要看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幸福指数。”
为了提高村民持续发展致富的能力,村子里还举办了多期以少数民族群众为主体的种、养殖技术培训班。
“我们这里有个说法,叫‘接二连三’,就是农业要对接第二产业,连接第三产业。大寨村就是这样的发展思路。”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向月贵告诉中国网记者。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贵州省实施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在大寨村有了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