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依托金融支持推动扶贫攻坚纪实

发布时间: 2015-10-21 14:20:57  |  来源: 甘肃日报  |  作者: 马顺龙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扶贫开发 保税物流 扶贫攻坚 甘泉润家园

本报记者 马顺龙

2010年以来,武威市先后争取实施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联贷款、“双业”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等财政惠农贷款,努力把普惠政策转化为“特殊政策”,充分发挥放大效应、撬动效应,有力支撑了扶贫开发和经济转型升级。

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是省委、省政府解决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的精准扶贫脱贫的惠民政策,利国利民,广大贫困群众称赞其为雪中送炭的得民心政策。自省精准扶贫贷款工作推进会之后,武威市委抓住机遇,统筹谋划,积极行动,对全市6万多户贫困农户贷款需求进行了摸排,在摸清贫困农户贷款需求规模的基础上,制定贷款方案、拟定贷款细则,及时缴纳贷款风险补偿金,确定贷款发放流程,全力推进精准扶贫贷款工作。至10月10日,已将省里分配的两批贷款资金14.18亿元精准发放到29036户贫困农户,且做到精准扶贫贷款放贷用款精准。

在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的实践中,武威市探索建立农户联保、财产抵押担保、生产设施设备担保、林权担保、应收账款质押、第三方担保、村社干部担保、双联干部担保、公职人员担保等机制,加快设施农牧业、林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等确权颁证,建成融资担保机构8家,增强贷款担保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建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小额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农村。2014年落实“双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3483.69万元,2015年列入预算的惠农贷款贴息资金达5000万元。武威市还专门设立了甜高粱产业发展基金,对种植、加工甜高粱的农户和企业运用财政贴息的方式进行支持和补助。

双联惠农贷款自2012年9月启动,至2015年8月,全市累计发放贷款44079户、34.2亿元,已还贷款19.23亿元。至今年上半年,落实双联惠农贷款贴息7749.44万元。

武威市探索贷款投放形式,对有致富能力、符合条件、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想方设法满足其贷款意愿;对缺乏致富能力、但有贷款需求的,发挥政府引导、协调作用,由致富能人、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中使用贫困农户贷款,并签订带动协议,确保贷款农户增加收入。自2013年6月“双业”贷款启动,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累计发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贷款114810户、1563582.4万元;至去年底,省、市、县区财政贴息资金72838.61万元。“双业”贷款有力支撑了设施农牧业发展,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达84.23万亩。同时,“双业”贷款也催生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964个。

武威市建立政府承担化解金融风险责任、帮助金融机构开展工作、加强督促协调等机制,保证贷款投放高效、安全、顺畅。加强贷款农户技术服务,指导帮助农户发展设施农牧业,提高农户偿贷能力,确保惠农贷款贷得出、用得好、有效益、收得回。2010年,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全面推开,全市累计发放贷款12.84万户、54.17亿元,已还贷款12.73万户、53.72亿元,回收率达99.2%;全市有35.7%的农户受益于妇女小额担保贷款。

武威市积极推进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2014年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434个,尤其是加快建设贫困村便民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

武威市通过惠农信贷扶持,有力支撑了“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发展,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使武威成为甘肃乃至西部重要的设施蔬菜和肉类生产基地,为依托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和甘肃国际陆港发展外向型、出口型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4.7亿元,跃居全省第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34元,比2009年增加3862元,增长97.2%。目前,全市累计建设设施农牧业84.23万亩,户均达到2.45亩;累计建设特色林果基地155.5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1.05亩。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武威市委坚持把依托金融支持推动扶贫攻坚作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制定完善2015—2017年三年精准扶贫规划,逐项研究对接省扶贫政策,在专项资金争取、金融信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土地流转等方面精准发力。今年,专项扶贫预算较上年增加3552万元,增长112%;市级财政安排1.23亿元,对今年计划脱贫的12.3万人每人补助1000元,支持富民产业发展;实施扶贫项目8大类102项,全面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6.07万人减少到去年的27.87万人,贫困面由35.44%下降到18.8%。

针对武威南部高深山区山大沟深、贫困程度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2011年,武威市委启动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通过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生态功能补偿、扶贫专项、社会帮扶、水电路渠基础设施等各类贷款和项目资金,将居住在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山区的7.2万贫困农牧民全部移居川区。至2014年底,已建成古浪县黄花滩感恩新村、阳光新村、天祝南阳山片等一批移民安置点,累计完成“下山入川”生态移民6.47万人,一批批农牧民陆续走出大山,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武威市抓住金融支持生态建设的重大机遇,把争取贷款支持同争取国家投入、社会投入有机结合,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积极开展“防污、节水、治沙、造林”为重点的生态屏障行动,建立完善“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全力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提前6年实现了国家规划确定的2020年生态治理目标;启动实施甘肃民勤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建设,全市湿地总面积达到156.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四位;启动实施503公里汉能民勤沙漠生态大林带建设,汉能集团计划捐助10.2亿元建设汉能民勤沙漠大林带。与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签约生态治沙200万亩,巩固扩大生态治理成果。

武威市委坚持无中生有抓项目、有中生优增效益,坚持抓项目、增投资、扩总量、提效益,强力推进“3341”项目工程。通过金融对扶贫开发的大力支持,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2010年以来,实施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武威市特殊类型贫困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武威市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不断夯实扶贫开发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今年前8个月,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856项,其中亿元以上196项,实施了天祝至青海互助二级公路、民勤县城至红沙岗一级公路、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