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永高速公路像一条蜿蜒的玉带,把临汾西山吕梁山片区贫困县与外界连了起来。大路边“向贫困宣战”“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等巨幅标语告诉人们,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目标,正激励着这里的干部群众向贫困发起“总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金秋时节,记者深入山庄窝铺,零距离探访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的成功实践,面对面采访老百姓战胜贫困的生动故事,他们的智慧和坚韧、勇气和信心,凝聚成一幅幅“拔穷根”“挪穷窝”的“追梦”画卷。
带着感情“促精准”,苦战苦熬,一县一业撑起脱贫新产业
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总体部署,临汾市吉县、大宁、隰县、永和、汾西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被列入吕梁山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永和县、大宁县是我省确定的特困板块。经过多年不懈努力,5县“一县一业”已形成大产业,撑起了贫困山区一片天。“主攻玉露香,率先奔小康。”是隰县县委、县政府近年来提出的最响亮的口号。隰县栽植梨果历史悠久,在该县路家峪的中国梨博园,就有300多年前栽植的金梨树,至今枝繁叶茂。
9月7日上午,在隰县首届玉露香梨营销推介会上,记者随同全国各地120多家果商走进龙泉镇王家塔村田海龙果园,正在采摘的田海龙满脸喜悦地对记者说:“2008年后半年,县委、县政府确定发展玉露香,要求高接换优,当时很多人想不通,有抵触情绪,县上就派果树专家免费为果农搞嫁接,一步步推广。如今,嫁接了玉露香的果农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两三倍。”
隰县目前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35万亩,其中隰县玉露香梨已从2008年的2000亩发展到15.9万亩,为全国玉露香梨发展面积、产量最大的地区,被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6000元以上,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到了500余户。在首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隰县玉露香梨与吐鲁番葡萄、烟台苹果、秭归脐橙等一同入选“2015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被国家梨产业体系专家公认为“中国第一梨”。
以壶口瀑布闻名的吉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苹果之乡”,全县34万亩耕地目前有30万亩种苹果,年产苹果16万吨,漫山遍野的苹果树让吉县成了一个巨大苹果园,去年该县人均苹果单项收入突破6000元。记者发现,吉县没有巨富,没有赤贫,一个“橄榄型”中等收入为主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以苹果产业为支撑的共同富裕道路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吉县苹果产业发展道路也是不平坦的。让当地老百姓难以忘记的是,2011年春节期间,吉县县委书记、县长到北京、太原等地摊位上卖苹果,引起全国很多网友热议,有的批评县委书记、县长是“作秀”“不务正业”。面对网络热议,吉县老百姓则说,书记、县长卖苹果,是在帮我们果农找销路,是真正为民办实事。
现在,吉县苹果产业达到了“五个80%”:苹果面积占耕地总面积88%,苹果专业村占总行政村82.3%,果农占农民总数82.1%,果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88.4%,果农人均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80%以上。吉县“壶口”牌苹果被评为“中华名果”,不仅打开了国内市场,还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全县呈现出“十万人民兴一业、七十二行谋一果”的繁荣景象。
9月8日上午,记者来到汾西县山西洪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每天屠宰5万只鸡,消化周边县的霍州、洪洞、尧都、安泽、蒲县、灵石及本县肉鸡,加工后产品销往山东、河南及我省等地。
神符村党支部书记柏耀庆对记者说:“近几年,村里实施了500万元的片区开发扶贫百万只肉鸡养殖项目,统一管理,采用先进的笼养技术和全自动化管理经营模式,全村年出栏肉鸡150万只,带动了百余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汾西县2011年依托洪昌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发展肉鸡产业,全县肉鸡大棚达到287个,年出栏2300万只,带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730元,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24%。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一县一业肉鸡养殖重点县”。10月12日,吕梁山区特色农产品在淘宝网正式上线,阿里巴巴集团特别开设了“特色中国吕梁山馆”,推出永和核桃、隰县玉露香梨、吉县苹果等20种特色山货,这是第一个将国家扶贫片区作为区域概念开通的淘宝特色中国馆,老百姓的山货通过电商物流走向全国。临汾市委书记罗清宇说:“决战贫困,实现小康,就要始终把贫困群众牢记在心,带着感情‘促精准’,一任接着一任干,不达小康决不罢休。”
精准扶贫铺“管道”,科技扶贫,扶出一片新天地
永和是我省人口最少的县,永和红枣以皮薄、肉厚、核小、味美而著称。
9月22日,记者在打石腰乡河浍里村见到枣农贾成春,他是村里接受枣树管理新技术第一人。贾成春说:“两年前,省农科院专家让大伙给枣树剪高枝、拉旁枝,村民心生质疑。但我想,以前遇到病虫害没招,现在专家进村指导,要相信专家,大胆试!”去年,在全县枣树坐果不理想的情况下,贾成春家红枣获得丰产,庄户人眼见为实,今年开春都主动找专家。
永和县被省农科院确定为“院县科技扶贫示范县”后,该县抓住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富民”行动,推广农业新技术。河浍里村村民李培福家种植了30多亩枣树,其中有3亩进入了“千亩示范园区”,照专家指导管理的枣树,今年价格翻了倍。
永和县林业局负责人说:“目前全县有干果经济林38万亩,其中枣树面积25万亩750万株,正常年景红枣总产量2250万公斤,林果业已成为全县富民产业。”
肉鸡养殖的关键是抓好防疫。汾西县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完成了县动物疫病化验室、动物卫生监督所化验室和8个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肉鸡养殖培训会,组织技术员深入鸡棚一线指导,使养殖户系统掌握了养殖技术。该县还实行县乡村畜牧技术人员包场、包户责任制,目前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普及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大宁县沿川地带交通顺畅、灌溉便利、气候适宜,结合三者优势,该县正在建设百里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基地。
徐家垛乡位于大宁县城西24公里处,沿川有5个村委,其中南桑峨村、徐家垛村、花崖村2011年通过扶贫资金新建大棚186座,每年种植两季,春季以甜瓜、西瓜、西红柿为主,秋季以西红柿、辣椒为主,大棚产业带动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000余元。
“一个大棚一年赚一万多元,比种玉米翻了好几倍。”甘棠村村民张为宁掩饰不住喜悦。
为给大地把脉,给蔬菜“配餐”,该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蔬菜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科学配方,极大提高了蔬菜品质。到目前,该县已在沿川4个乡镇8个行政村建成拱棚2000多座。该县还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为菜农提供育苗、技术培训、蔬菜营销等服务,大宁无公害蔬菜远销黄河对岸的陕西各地。
精准发力有载体,创新机制,光伏扶贫蹚出新路子
临汾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汾西、大宁、吉县3县被确定为国家光伏扶贫首批试点县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为全省、全国开展推广光伏扶贫做出了示范。
大宁县为全国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2014年,在临汾市扶贫办大力支持下,该县率先在而吉村建起一座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并入国家大网试运营,年发电13万度,收入13万元,被称为“全国光伏试点第一村”。
光伏扶贫目前在技术上不存在难题,大规模推广主要是资金难题。光伏扶贫试点工程静态投资约0.8万元/千瓦,建设一个100千瓦的光伏电站约需要80万元。目前,临汾市1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项目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村级100千瓦以上光伏电站项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今年,市财政在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统筹各项扶贫资金,优先用于光伏扶贫项目,确保了项目建设资金全部到位。
此外,积极拓宽资金渠道,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鼓励市内外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充分撬动社会资金用于扶贫工程。
为了推进光伏项目建设步伐,临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光伏扶贫项目推进领导组,市长岳普煜多次深入大宁、吉县光伏项目建设第一线调研,要求高标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汾西县投资1280万元,在16个贫困村实施光伏扶贫发电试点项目,实行分类指导,鼓励多元投资,采取了扶贫援建、企业筹建、农民自建三种筹资建设模式。扶贫援建项目是以扶贫资金投入为主体,在104个贫困村建设100千瓦光伏发电站,如太阳山村建成了10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每年预计发电15万度,年收益15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9人,人均可受益358元,将为整体脱贫奠定坚实基础;企业筹建项目是以企业投入为主体,建设10兆瓦以上光伏发电站,汾西县申报的40兆瓦企业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将上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00万元,可解决1111口深度贫困人口解困问题;农民自建项目是农民自愿投资、自主建设、自己收益。僧念镇薛家庄村农民薛兵海自筹资金26万元,在自家房顶建成了30千瓦光伏发电站一座已并网发电,平均每月发电4000度,年收益5万元。
永和县采取建设光伏地面电站、光伏大棚电站和屋顶电站三种模式。该县与汉能集团合作,在阁底乡石家湾村实施红枣光伏大棚试点项目,形成顶部发电、中部红枣、林下种植的立体式产业发展新模式。为帮助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规划在78个贫困村每村选择5个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建设屋顶电站,每个电站3千瓦,年发电量3000度至4000度,每户年增收将达3000余元。“
脱贫路上,绝不让一个人掉队。”临汾市广大干部群众正携手同心,攻坚克难,共创幸福的明天。压题照片为永和县红枣光伏大棚试点项目冯永禄摄
精准扶贫到村到户 一次投入 长期受益
临汾市光伏扶贫工程全国领先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予以充分肯定
本报讯(记者李宏伟赵建军)一排排光伏发电板整齐划一,一块块蓝色多晶硅组件闪闪发光,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了电网……吉县屯里镇窑渠村100千瓦光伏电站,今年1月7日并网运行,年发电量约为16.5万千瓦时,可收入16万多元。
临汾市紧紧抓住汾西、大宁和吉县3县被确定为国家光伏扶贫首批试点县的重大机遇,早谋划、早动手,实现了扶贫开发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的重大转变,为全国开展推广光伏扶贫做出了示范。8月11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临汾调研时指出,临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积极探索光伏扶贫新路子,创造了很多成功经验,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社会动员方面力度很大,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有效提升。
目前,光伏扶贫工程在临汾市全面铺开,共实施了145个村级100千瓦光伏电站,10个由企业承建的10兆瓦以上地面电站,其中有9个村实现并网发电,累计发电60余万度,有89个村开工建设,其余村级电站正在积极推进;9个由企业承建的10兆瓦以上小型地面电站前期工作已完成,预计年底可并网发电。
临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光伏扶贫工程,率先提出实施“两个全覆盖”:一是以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覆盖”为目标,在每个贫困村建设一个1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可发电达13-15万度,用电站收益扶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使之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另一个是以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全覆盖”为目标,以发展光伏设施大棚为主,建设10兆瓦以上的小型地面光伏电站。按10兆瓦为单位计算,每年向扶贫部门缴纳1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全覆盖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每人每年收入可达到5400元。
临汾市制定了“千村万户”光伏扶贫工作规划,推进光伏产业高效发展,即到2020年,光伏电站建设总规模达到2000兆瓦,其中,村级电站建设达到500兆瓦,使全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人均达到1千瓦,到2020年实现同步达小康;与光农、光林、光畜发展相结合,小型地面光伏电站建设达到1500兆瓦,使全市大约4.5万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到2020年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标准。
为了有效解决光伏扶贫大规模推广的资金问题,临汾市对1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项目主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村级100千瓦光伏电站项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全市100个试点村项目,除30个国家试点村省里扶持外,其他均为市筹。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原则,鼓励市内外有条件的企业参与,撬动社会资金用于扶贫工程。
为了强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该市成立了市长岳普煜任组长、市委副书记王文英、副市长王振宇为副组长的光伏扶贫项目推进领导组,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规范了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该市还加强项目收益资金管理,对村级电站,除偿还建设资金外,剩余部分收益60%用于资助贫困对象,40%建立“专项扶贫基金”,用于项目村贫困人口和产业项目扶持;对10兆瓦以上电站,每年由投资运行企业缴纳10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至县扶贫专户,县扶贫部门统计造册需要扶持的贫困人口,由财政专户直接拨付农户银行卡,确保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点评
光伏扶贫是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重点工程,也是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目标的有效载体,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阳光工程,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此项工作。临汾谋划早、起步早,为全省、全国推广光伏扶贫做出了示范,开启了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的精准扶贫新路。我省贫困地区光照资源丰富,荒山荒坡广阔,利用光伏扶贫持续稳定的收益,帮助深度贫困人口实现兜底脱贫,成为新一轮扶贫攻坚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利器”,临汾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带着感情抓扶贫创新方法﹃促精准﹄
临汾攻坚克难四年脱贫18.6万人
本报讯(记者李宏伟通讯员赵景华)临汾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大力实施扶贫重点工程,四年来全市共解决贫困人口脱贫18.6万人,为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同步达小康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临汾市是我省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最重大的民生工程,以实施到村、到户精准扶贫为载体,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大力推进扶贫重点工程,圆满完成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面铺开了“光伏扶贫”工程,实施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扎实推进金融扶贫,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外资扶贫、教育扶贫,认真做好干部驻村帮扶,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就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扶贫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临汾市积极创新扶贫方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工作,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全市共建档录入贫困人口423330人、贫困村662个,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把片区开发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先后在10个贫困县实施了肉鸡养殖、设施蔬菜、翅果油树、设施蔬菜大棚、苹果、核桃栽植、有机玉米种植等产业项目,实施了总投资5500万元的大宁片区项目和总投资1000万元的吉县片区开发项目,贫困县“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率先在全国14大片区中开展产业项目跨省协作,与陕西省榆林市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启动实施了吕梁山百万亩山地有机苹果产业项目,吉县、大宁、隰县、永和、汾西5个国定贫困县苹果面积由2012年的48万亩增加到55.7万亩,有机苹果面积由1000亩发展到3万亩,果农人均增收1000多元。
临汾市大力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工程”,加强与国新集团、晋煤集团等省属大型企业扶贫对接,共启动实施百企千村产业扶贫项目67个,总投资157亿元,涉及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标准化种植、规模养殖、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光伏发电、农业综合开发、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金融扶贫突出“有效性”“针对性”和“普惠性”,全市10个贫困县已全部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累计存入合作银行金融风险补偿金3850万元,发放“富民贷”“强农贷”1.9亿元,323个贫困村设立了互助资金,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持续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整村推进187个贫困村,累计移民搬迁贫困人口31450人,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的。
链接
临汾市是我省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之一,共有10个贫困县、662个贫困村、42.3万贫困人口,其中,大宁、永和、隰县、吉县、汾西5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宁、蒲县、浮山、安泽、古县5个县为省级贫困县,无劳动能力的深度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10%,约4万人。按照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总体部署,吉县、大宁、隰县、永和、汾西5个县被列入吕梁山区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省吕梁山片区贫困县最多的地市,其中,永和县、大宁县是我省确定的特困板块。
国家卫生计生委干部程万军在永和县对口扶贫,通过众筹建成一座“圆梦书屋”——
挂职副县长网上卖核桃
今年8月,永和城镇幼儿园圆梦书屋开放了。幼儿园老师用简陋的版面为帮助贫困地区捐资的热心网友立“碑”,碑文写到:
2014年10月,县委常委、副县长程万军同志在互联网上发起了“众筹永和核桃圆孩子书屋梦”活动,通过众筹方式帮助农民销售核桃,同时为城镇幼儿园筹款捐建一所圆梦书屋。活动共得到1364名网友的热情支持,30天时间筹集资金866675元,成功捐资15000元建设圆梦书屋。此捐款全部用于购买图书,书架及环境布置由幼儿园出资完成。
感受着缕缕书香,沐浴着浓浓暖意,圆梦书屋圆孩子们读书梦,圆梦书屋让孩子们的梦想在这里起航!
为感谢并铭记为孩子们捐建书屋的义举,特立此碑!
程万军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干部,去年9月被派到永和县对口扶贫,他发现永和城镇幼儿园基础条件比较艰苦,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给他很大的触动。于是程万军决定利用网络,帮农民卖核桃,圆孩子读书梦。
程万军实名吆喝,一条“帮农民卖核桃圆孩子书屋梦”的微信在朋友圈里流传,县委常委、副县长的特殊身份,自然引起人们关注,一时间转发者众多,各地订单纷至沓来。
订单到手后,程万军用一个月时间走访农户,看质量,谈价格。永和全县种植核桃18万亩,产量达1000万公斤,核桃果仁饱满,颗颗皮薄肉厚,天然无虫、无污染,入口香甜。
程万军还在微信上专门对核桃去皮的化学工艺进行了详细解读,同时介绍了永和县老百姓仍然使用的去青皮传统方法。为了能让微信更具说服力,他向大家做出承诺和保证:
——承诺众筹项目成功结束后一周内发货。
——保证亲自挑选核桃,监督采摘、晾晒、筛选到装箱每一个环节,单个核桃大小均超过30毫米。
——保证捐建圆梦书屋的质量,参与从选书到环境布置全过程,并把照片发到网上,请大家监督。
“土”产品加上“洋”外衣,效果立竿见影。
程万军众筹成功了,他建议政府成立电商协会,培训人才,推动农户与电商结合,实现农业生产与现代市场的无缝对接。
土特产对接“马上购”农产品进入“高速路”
“互联网+农村”正在临汾全面铺开
本报讯 9月22日,“古县核桃+电商”创新发展交流推介会隆重举行,山西马上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晋淘天下科技有限公司电商代表及当地干部群众2000余人参加。今年以来,临汾市全力推进电商扶贫,打造“互联网+农村”模式,让农民真正搭上“互联网+农村”的电子商务致富快车。
古县是我省三大核桃产区之一,近年来以每年50万株的规模递增,90%的村子都种植核桃,全县核桃总数达780万株,农民人均核桃增收1700元。在“古县核桃+电商”创新发展交流推介会上,山西“马上购”和“晋淘天下”电商负责人对广大核桃经销商进行了核桃市场营销培训,并和钱家峪等核桃大村签订了村级服务站合作协议。浮山县张庄乡堡南村是临汾市确立的电商扶贫试点之一,“马上购”在这里设立了农村服务站,让村民享受到网络购物便利的同时,也为本村优质果品信息发布提供了网上平台,让农民不出门就能将自家产的农产品销售出去。山西马上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筑梦新农村”项目开展以来,已在浮山县堡南村、大宁县三多村、吉县瑶渠村、五龙宫村设立了4个村级服务站,在古县、汾西设立了两个县级运营中心,尧都区、乡宁、浮山、永和等县级运营中心正在筹建中。(肖卉刘冉玲梁飞飞)
一定要让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记襄汾县驻村“第一书记”群体
“我看这‘土地托管’办法不错,从种到收一条龙,种子、化肥、机械、人工费都比市场上低,出去打工咱也安心。”
“专家介绍的这种化肥、种子价格,给我们省不少钱哩。”
9月17日晚,襄汾县汾城镇长子头村“两委”会议室内,64户村民代表聚在一起,在村“第一书记”贾玎玎主持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今冬小麦咋种。
8月中旬起,带着抓党建、促扶贫、谋发展三大课题,襄汾县选派的37名“第一书记”进驻到村,走向扶贫攻坚主战场。
“第一书记”们把党建工作“主业责任”扛了起来,到村后首要任务是抓党建,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在邓庄镇辛建村,县统计局派驻的“第一书记”李英杰走访完村支委、村委、关工委、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后,开的第一次会就是党员大会,他和37名党员一道重温《党章》总纲部分。县经信局派驻新城镇刘村的“第一书记”吉皇铮做的第一件事是让老支书刘有仓给23名党员讲“三严三实”党课。县畜牧中心派驻古城镇西王村的“第一书记”邓彦峰烧出的“第一把火”是制定村“两委”集中议事制度,凡是村里的事必须“两委”主干会前协商,会中同在,会后总结,全程参与,一下子解决了支部、村委“两张皮”的问题。
如何让群众生活尽快富起来,是“第一书记”们苦思冥想的问题。景毛乡南小张村是建档立卡扶贫村,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推广办主任杨峰派驻到该村任“第一书记”后,计划两年时间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项目、光伏发电项目、打井工程。眼下,“百亩小麦高产示范方”项目基本敲定,玉米后期管理、苹果修剪技术培训紧张展开,光伏发电项目得到市扶贫局批复。
“我们赵康村准备发展中药材‘旱半夏’项目,现在正联系种子。”“我们申村向县水利局申请的1万米管道已经到位,秋后动工,实施后,现有水地可由原来500亩扩展到2000亩。”9月18日,在襄汾县委组织部召开的第一次月度汇报会上,“第一书记”们每人都交出了一份扶贫增收计划单。
扑下身子,干出样子,成为一家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第一书记”们在抓党建、真扶贫、解决疑难问题的同时,也把好作风带到了群众身边。县政府办派驻景毛乡申村“第一书记”李亮,任职第一天,正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勘测队入村,他二话没说,就和村委主任带上村民代表,会同勘测队,逐地逐块给村民勾画地块,一干就是十几天。县住建局派驻新城镇赵曲村“第一书记”张新波,把电磁炉搬到村委会,自己动手做饭,不给村民添麻烦。“这样的干部我们欢迎。”赵曲村群众说。
小土豆也能“高大上”——蒲县现代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见闻
蒲县是我省“一县一业”马铃薯示范基地之一,种植马铃薯十万亩。从县城西行5公里,我们来到蒲县现代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该园由一栋1.4万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两栋智能日光温室、34座可覆膜网棚以及30亩配有微喷设施的试验田四部分组成,总投资3800万元。
智能连栋温室内有马铃薯组培室、微型薯生产车间、马铃薯文化科技馆、马铃薯新品种孵化馆、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一县一业”专家工作站以及育种、土肥、植保三个试验室,十几名年轻科研人员,默默无闻,在吕梁山扶贫攻坚主战场奉献青春。
2011年3月,蒲县共招聘了十多名山西农大研究生,投入科技示范园建设。研究生王光为了采集土样,曾两周时间跑了9个乡镇,下雨天也没歇过。同为研究生的甘肃籍胡荣山和陕西籍董阿梅是一对夫妻,小俩口在攻克苗床生产微型薯难题后,又到育苗实验室做品种选育。研究生郭喜文在马铃薯种植繁育方面亲自做实验,探索出适合蒲县马铃薯生长的良种良法高效生产技术,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肯定。
我们在科技示范园采访中得知,在山西农大著名组培专家王玉国教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培养基污染、扩繁苗营养不良、工人技术不熟练等难题,已具备年产脱毒苗500万株的生产能力。现已生产脱毒苗上百万株,经病毒检测全部合格。组培室除生产马铃薯脱毒苗外,还可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生产红薯、草莓等脱毒苗和食用菌菌种。
微型薯生产车间于2011年9月建成后,成功解决了薯苗营养液配制、苗床病虫害控制、温室度管理等技术难题,现已生产马铃薯脱毒微型薯1000万粒,经病毒检测全部合格,可支持2000亩原种、2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种植马铃薯20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地购种薯难、价格高、种薯质量不能保证等问题。
令人大开眼界的是,马铃薯特色品种孵化馆借助连栋温室四季均可栽培的环境条件,采用箱式无土栽培、雾化无土栽培等现代手段,模拟当地气候、土壤、肥力条件,对各类特色马铃薯品种进行筛选,选育成功的品种进入组培室进行脱毒,再进入孵化馆进行迅速扩繁,在较短时间内生产出可供薯农使用的原种。总面积1350㎡蔬菜立体栽培走廊,采用燕尾箱基质培,水肥一体化的现代先进技术,可四季种植出品质上佳的纯绿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