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莲:“我替爱心人士领奖”

发布时间: 2015-10-17 16:33:25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杨文明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丁莲 爱心桥 民生新闻 爱心人士

  丁莲了解受助对象情况。

资料图片

年近不惑时,丁莲找到了现在的工作——红河日报社记者。

在此之前,她当过居委会主任,也曾三次下岗;当了记者后,除了本职工作,她又有了新的事业:扶贫、助学、修桥、铺路。16年来,她在上海、甘肃等20多个省市的爱心人士与云南红河贫困群众之间搭建桥梁,实现一对一助学上千人次、建起三座小桥。她本人也先后助学20多人。

听说自己获得“中国消除贫困奖”,她说:“我是替爱心人士领奖”。

采访结束,公益没有结束

记者的工作本来就不轻松,不少记者采访完民生新闻,就不再关注后续。可丁莲偏不,凡事必须一追到底,帮着解决问题。

2007年,个旧保和乡发生特大车祸,丁莲第一个赶到车祸现场。完成报道,丁莲又发起资助梨花寨小学因车祸致贫特困生的倡议。她带头资助了5名孩子,最终有17名特困学生受助。小学、初中、高中,9年如一日,她的资助仍在继续。

哪里困难,就去哪里采访。她得知垤玛中学的孩子没有被子盖,就募集棉被数百床;她发现孩子们中午吃饭只能用塑料袋装,就募集700个饭缸;沙甸穆斯林志愿者得知垤玛的情况,又为垤玛孩子捐赠1000多套衣服。

最让丁莲感动的是,受助者多半在偏远山区,她的捐助工作周期有点长,可捐赠者却极少质疑、催促她——这当然也因为她在网上发布一条条信息,记录着自己每时每刻的忙碌。

红河、昆明、鲁甸,采访、写稿、发起捐助倡议,即使坐车赶路时,丁莲也在忙碌。她说:特别感谢红河日报社,不仅包容她的“不务正业”,还为她的公益创造各种便利。

济困结束,扶贫没有结束

从捐资助学助困开始,丁莲的扶贫爱心工作也在升级。“大的工程项目做不了,但通村路、上学桥这些拾遗补漏的工作可以做。”

2012年10月,丁莲得知红河县架车乡大浪施村孩子上学必须过河,而河上仅有8根竹子连成的“桥”,多次发生人和牲口被冲走的惨剧。凌晨5点,丁莲在校长带领下实地探访上学路,当看到孩子从摇晃的桥上几乎摔下时,她下决心一定要修好桥。

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2014年2月,大浪施村的人行铁索“爱心桥”建成。从此,孩子们上学出行不再害怕。爱心桥并不只这一座,在个旧市鸡街镇邦干村委会布底寨,“爱心桥”建成后,几个老人哭着扑在丁莲身上,说做梦都想不到活到七八十岁终于有了桥。

修好了桥,瞄上了路。如今,丁莲再次发起公益捐助,希望修通布底寨到建水县普雄乡的道路,以方便山区农民出售农产品。

建一座小桥需要花费十几万,不少人捐款,最多的捐了5000元,大多数都是捐两三百元。捐款人当中,既有她的丈夫、儿子,也有得到她帮助长大的贫困孩子,更多的则是素不相识的人。

捐助结束,爱心没有结束

不少捐助者给丁莲汇钱,怎么用,让丁莲自己定。不少人没要求反馈,可丁莲还是将每笔款项公开,捐赠照片、证明人,一样都不能少。

完成一项捐助,并不意味着爱心结束。丁莲会将所有捐助情况在网上公示,不仅让捐助者看得明白,也让更多人信任公益。一位甘肃打工女孩每月都汇100元给丁莲,有个月丁莲突然收到150元,忙跟女孩确认,女孩告诉丁莲,老公看了她的日志,决定每月再追加50元。

有次她去个旧市鸡街镇为困难学生送助学金,结果错过了末班车,绝望之际一辆货车停在身边,问她为啥来,她说送助学金,司机二话没说,吐出俩字:“上车!”

走进学校、走上道德讲堂,甚至走进监狱,丁莲喜欢和人分享公益点滴。“我希望通过我做的小事吸引更多的人来做更多的好事、更大的好事。”丁莲“爱哭”,讲起一个个公益故事,她会忍不住流泪,“他们让我感动,我替他们领奖。”

与车祸擦肩而过,累得昏倒,遭遇陷害又得到澄清,丁莲说的最多的是感恩:“我原来胖,身体也不好,这么多年公益活动坚持下来,不仅减肥了,心情也舒畅,身体也好了。”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7日 02 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