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林晖、齐中熙)回望“十二五”之初的2011年,中国扶贫开发事业迎来多个铭刻历史的时间节点: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正式发布、扶贫标准大幅上调至人均年收入2300元……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号角由此正式吹响。
4年多时间过去了,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沿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数千万人口脱离贫困梦魇,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年均减贫1000余万 扶贫成就举世瞩目
山东鄄城是历史上的黄泛区,至今仍有20余万人居住在黄河滩区内,贫困人口众多。“近年来,我们把‘一村一品’作为县里扶贫开发的‘一号工程’,左营乡的蔬菜、彭楼镇的油用牡丹、董口镇的金银花、临濮镇的辣椒已经远近闻名,成为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好帮手。”鄄城县委书记谷瑞灵说。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党和政府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向前推进,全力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
——财政投入不断增加。从2011年到2015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72亿元增长到467.4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交通、水利、农业、国土等行业部门也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仅农村饮水安全一项,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就安排资金125亿元。
——基础设施明显改观。要想富,先修路,“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投入到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建设的车购税资金超过5500亿元,占全国的近50%。预计到2015年底,除西藏外的西部地区80%建制村有望通上沥青(水泥)路。全国最后的无电人口仅剩青海玉树、果洛高海拔地区的3.98万人,年底前有望全部解决。
——产业扶贫方兴未艾。经济林果、草食畜牧业、生猪、马铃薯等贫困地区传统主导产业继续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兴扶贫模式落地生根,成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社会保障日益完善。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全国农村5000余万人纳入低保保障范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片区农村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生活费等“特惠”政策陆续实施,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表示,从2011年到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1.22亿人减少到7017万人,累计减贫522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2.7%下降到7.2%。从今年趋势来看,有望再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
全面摸清贫困“家底” 精准扶贫深入推进
7017万——这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数量。
8862万——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的全国贫困人口数量。
两个看似“矛盾”的数字,实际上反映出摸清贫困“家底”工作的艰巨复杂。在国家统计局通过抽样调查测算出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后,必须把测算出的统计数字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在全国上下开展贫困识别工作,为精准扶贫打下坚实基础。
从2013年到2014年,扶贫系统把建档立卡工作列为“一号工程”,用了一整年的时间,全面摸清了全国贫困人口“家底”。全国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62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进行规范管理和动态调整。
要想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持对象精准”只是第一步。各地各部门根据“六个精准”的要求,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项目安排精准。各地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以便于基层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资金使用精准。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意见,简化资金拨付流程,并把资金安排与减贫成效挂钩,加大按扶贫成效分配资金的比重。
——措施到户精准。要求扶贫干部为每个贫困户谋划好脱贫路子,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确保项目资金真正用到贫困户身上,防止“扶农不扶贫、富县不富民”。
——因村派人精准。各地选派作风过硬、熟悉基层的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组织落实扶贫项目,帮助选准发展路子,并把任职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脱贫成效精准。有关部门深入研究制定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全部退出。
扶贫机制深入变革 减贫动能不断凝聚
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贫困人口500多万,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今年8月,广西制定出台《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取消了凌云、乐业等8个贫困县的GDP考核。
“今后我们将不再被GDP考核所束缚,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全力扶真贫、真扶贫。”广西凤山县委书记廖锦成说。
长期以来,我国贫困县考核也注重GDP指标,为争取优惠政策,“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屡有发生。2014年,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各地各部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消除体制障碍,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减贫动能不断凝聚。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出台贫困县考核办法,并研究制定贫困县退出机制,以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规范贫困县行为。
——贵州出台相关政策,国家级重点贫困县、贫困乡“摘帽”后,不仅原有扶持政策不变,财政扶贫资金安排在总量上还以10%的增幅逐年递增,“摘帽为荣”的价值取向正在形成。
——甘肃出台干部“逢提必下”政策,拟提拔干部必须先到基层锻炼,已提拔干部如果缺乏基层工作经验要到贫困地区“补课”,鼓励优秀干部到贫困地区建功立业。
……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搭建合作平台,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的热情。从去年开始,我国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扶贫日”,并举办一系列宣传活动,使扶贫济困的春风拂遍全国,营造出人人愿为、人人可为的扶贫氛围。
展望“十三五”,我国将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冲击,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奋力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