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产业扶贫 激活“造血功能”

发布时间: 2015-10-15 08:56:01  |  来源: 河南日报农村版  |  作者: 曹国宏  |  责任编辑: 魏博
关键词: 猕猴桃 造血 香菇 造血功能 食用菌业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杨文甫封德

编者按山区连片贫困是我省扶贫开发的硬骨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增强山区自我造血机能,尽快让贫困山区的群众找到致富门路。伏牛山深处的西峡县、栾川县,太行山深处的林州市立足县情,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成效显著。对其他贫困山区来说,这3个县市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近日,本报记者前往这3个县市进行了调查采访。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大山深处的西峡县二郎坪镇中坪村,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展现在记者眼前:百亩猕猴桃采摘园里,累累硕果压弯了枝条;10万袋标准化香菇种植基地里,一排排香菇棚架似列兵夹道而立;房前屋后和山坡上,满树红玛瑙般的山茱萸随风摇曳……

依靠产业实现脱贫

中坪村现有1060口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以前我们村穷得很,小伙子娶不上媳妇,姑娘们却争相往外嫁。”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小战说,以前村民仅靠在有限的耕地里“刨食”,经济来源单一。如今,镇里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以猕猴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山茱萸为主的中药材业、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业,全村人均收入五年翻一番,目前已超过1万元。依靠发展富民产业,这个昔日的山乡穷村,奇迹般地发展成名震十里八乡的“美丽乡村”。

中坪村是西峡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实现“水清民富”成为该县扶贫开发工作追求的“终极目标”。经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西峡县委、县政府把目光瞄准高效生态农业,从“果、药、菌”三大优势产业上找突破口。

以“输血”促“造血”

每发展一亩地,县财政补贴500元,制杆拉纤、水利配套、项目分解等优惠政策予以倾斜,种苗上由林业局提供,技术上有政府培训指导……在政府的扶持下,西峡的“果、药、菌”产业迅速壮大,已建成了312国道沿线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灌河沿线百公里香菇长廊。三大产业年产值达3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三大主导产业。全县贫困村比2012年减少7个,贫困人口减少11927人。

“我家承包的14亩猕猴桃果园,早就被‘订单’收购了,不仅不愁卖,而且价格也比往年高。”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在丁河镇茶峪村猕猴桃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流转承包大户范喜泽脸上绽放出丰收的喜悦。范喜泽所说的“订单”收购,是该县推行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重要一环。该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市场拉动”的原则,鼓励引导大公司、大企业、大户介入,农户按订单生产,公司按订单收购,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打造持续发展产业链

宛西制药公司上接20万亩无公害山茱萸种植基地,中有GMP认证精深加工,下接全国300多家“仲景大药房”,打通一、二、三产业,形成中药材产业集群。药农种植的山茱萸实行高于市场价的保护价收购,企业每年反哺药农8000万元以上。

依托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华夏联诚公司、果然风情公司带动全县十余家企业从事猕猴桃果汁、果干、果酱、果酒、冻干果粒等精深加工,形成完整的猕猴桃产业集群。稳中有升的猕猴桃价格,让全县10万果农尝到了生态种植的“甜头”,全县每年新发展的猕猴桃种植基地都在1万亩以上,总规模达到11.5万亩。

依托沿鹳河百公里香菇长廊,内联仲景大厨房、家家宝、华邦等加工企业,外引中国供销农批、北方霞光等龙头企业,实现生产、销售、出口一体化,并实施“菌棒集中加工、基地分散种植、配料集中供应、香菇统一销售”,创造了香菇产业永续发展、升级新模式。西峡也由此拿到全国香菇的定价权,让全县15万菇农吃上了“定心丸”。

西峡香菇和猕猴桃在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CCBOT)成功上市,通过电子交易平台,直接对接国内外市场。通过举办国际香菇、猕猴桃高层论坛暨产销研见面会及上市交易、展销推介等多种途径,促进产销衔接、农超对接,推动西峡农产品直通国际市场。2014年,西峡香菇出口创汇6.5亿美元,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位;西峡猕猴桃果片、罐头、果粉等系列产品已成功打入韩国、乌克兰、东南亚等市场。

产业扶贫扶到了根上,扶到了点上,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华丽转身,三大“农字号”产业方阵,已成为西峡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强力引擎”。“实践证明,实施产业扶贫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分工效应、区域效应和品牌效益,已经成为提升西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竞争力,推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西峡县委书记李德成、县长孙起鹏感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