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群众在印江县小云村级服务站网购商品。左禹华摄
新华网贵州频道10月10日电 连日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罗场乡罗场村农村淘宝服务站的负责人徐伟显得格外忙碌。自从9月15日服务站开业运营后,他每天除了帮助当地村民买进商品外,还把当地的农特产品卖出去。
“通过网店销售印江苕粉、跑山牛肉、梵净蘑菇等近30种特色农产品,每天买进卖出的订单最少12单,最多时近100单,平均每天利润在1000元左右。”徐伟信心十足地说:目前他正在与当地中药材种植户、美蛙养殖户联系,丰富自己网销产品,同时帮助种养户解决销路问题。
长期以来,农产品信息不畅,销售渠道单一,导致大量农产品滞销,严重制约着贫困户脱贫致富,不仅是罗场村村民面临的困境,也是印江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转机就在2013年,印江率先在淘宝网开通“特色中国印江馆”,采用“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模式,实现传统产业、特色产品与电子商务的对接,有力推动了产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
如今,在印江像徐伟这样的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就有36家。互联网信息高速路通到了村里,不仅能买到物美价廉的网上货,曾经“待字闺中”的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走向全国各地,让村民切身感受到了“互联网+”在增收中的作用。
作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的印江自治县,不靠海、不靠江,是欠开发、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县,全县共有贫困村203个,贫困人口9.37万人,因病返贫、劳动力缺乏、就业技能差等是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
摆脱贫困——这仍然是摆在印江面前的头号任务。尝到了电商助农的甜头,今年印江提出了“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抓住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和“全省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县”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与阿里巴巴开展农村淘宝合作的机会,打出一系列电商扶贫“组合拳”,促进贫困群众搭上电商快车增收致富。
该县完善县、乡、村物流配送机制,采取培养和引进的方式建设县级快递物流园区,解决城乡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打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物流通道。同时,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电子商务产品组织,鼓励企业开展QS产品认证,建立产品溯源系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品牌。
电商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一把“新利器,贫困农民能否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农人”,是互联网与扶贫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为此,印江加大培养电商人才、普及电商知识,在县中等职业学校建立电子商务培训中心,聘请资质师资力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每年开展电子商务专题培训8期以上,培养电商人才5000人次以上。同时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在各行业中的应用,积极培育网店、网商创业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做强做大。
该县大力培育电商主体,扶持电商扶贫企业,培育中小网店,支持扶贫企业开设网上商城,建设县级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集孵化培训中心、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电商配套服务机构为一体的集聚区,对入驻的企业给予场地、住房租用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各类电商企业集聚发展。
积极拥抱互联网,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让印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找到一条转型新路。该县健全电商产品供应体系,鼓励扶贫企业创建电子商务自主品牌,以“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通过挖掘、整合全县的特色、优质农产品资源和供应体系,推进农村电商“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
与此同时,该县鼓励农产品向网货化发展,引导农业企业、农户努力将自产农产品实现从好产品到好网货的转变。积极搭建电商物流网络,推进仓储配送专业化发展,实施电商配送“村村通”项目建设,设立电商快递配送分中心,实现网点通达行政村全覆盖。
截至目前,印江已建设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县级运营中心、冷链仓储中心、企业孵化培训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等系列功能体系,建成36个村级服务站,引进度度速联、京东帮、邮乐购等电商服务企业助推发展,累计孵化电商企业50多家,发展网店100多家,培训电商人才3000多人,实现产品销量30万余单。
如今,电商扶贫在印江迎风起舞,全县发展食用菌7968万棒、茶园35万亩、果园10.5万亩、规模养殖户873户,计划年内完成2万人贫困人口脱贫。
按照规划,到2017年该县将培育电商企业200家,网店网商1000家,创建电商专业乡镇2个、电商专业村10个,建成大型电商农特产品开发企业1家,年均培训电商人才5000人以上,带动电商农特产品种养农户3000户1万人。(左禹华)
农村淘宝印江县营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包装农特产品。左禹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