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长假期间,西昌市大箐乡村民们自编自演的歌舞《彝山·彝韵》在西昌市区演出,吸引了大量游客观看,几乎场场观众爆满。《彝山·彝韵》已成西昌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之一。地处半山的大箐乡村民,如今不再愁种地赚钱少,靠歌舞演出已能拿到不少补贴。
不仅演出受欢迎,国庆七天假期,凉山州共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4余亿元。发展旅游,是凉山激活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凉山,抓住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生态农业、水电矿产等资源,在扶贫攻坚中提速跑。
制定扶贫攻坚“时间任务表”
日前,我省出台《关于支持大小凉山彝区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意见》,从加大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推动彝区扶贫发展。这是继去年全省《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出台后,支持彝区扶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凉山当前正处于同步全面小康建设的关键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扶贫攻坚政策好,关键在于要用得好。”州委书记林书成说。
凉山州日前召开扶贫攻坚动员大会,公布了《凉山州十二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文化惠民等多个领域,确定了12个专项方案牵头单位,并将各项任务进行分解细化,并设立完成目标和时间。
方案细化到在哪一年要修多少条路、建设多少新村、发展多少核桃林、改造多少水库、培训多少技工等,对接省级支持举措,制定了凉山扶贫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西昌市,提出要在2018年实现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番,提前2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基本小康。
摸清底细实施精准扶贫
10月,越西县申果庄一些高海拔村落已经入冬。5年后,这里的村民将基本搬到适宜生活的平坝河谷地区,不用再担忧漫长的冬季如何度过。
目前,凉山仍有约30万贫困群众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在未来5年里,他们是重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对象,凉山将力争实现具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应搬尽搬。
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决定,来自此前对贫困群众的调查走访。“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从事生产生活活动。”雷波县大坪子乡一名干部说,山区百姓能出去打工的都走了,发展难度大。“扶贫,扶谁?怎么扶?不是政府决定,而应该是真正贫困的群众来决定。”在多次会议上,林书成强调。
不是“撒花椒面”,而是“集中下料”,实施精准扶贫。凉山开展全面摸排调查,建立最细、最全的扶贫档案,除了贫困群众的基本信息,还要识别出哪些是最需要帮助的贫困户,摸清贫困户的发展愿望和发展需求,因地制宜编制扶贫发展规划。
盐源县棉桠乡塘泥湾村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大,且距离县城较近,具有区位优势,但缺水是最大的困扰。经过摸查走访,定下的扶贫举措第一条就是修建一条水渠,解决最急迫的问题。
雷波县大杉坪村村民吉觉拉史到县上参加培训后,办起了彝绣加工厂,不仅自己发展致富,还带动他人就业。附近村民们纷纷提出学习彝绣技术,共同打造本土彝绣品牌。
找准路子推动特色产业富民
盐源县卫城镇大堰沟村,土地大多都是荒滩荒坡,过去因种不出水稻而贫困落后,现在,家家户户前院后坝都是小洋楼,宽敞笔直的村道上停放着村民的小汽车,村里人均年收入上万元,位于全县前列。“荒滩种不出粮食,但十分适合种植苹果。种出的苹果色鲜味美,且绿色无污染,品质很高。”大堰沟村干部介绍,如今“盐源苹果”远近闻名,每亩收入可达到1万元左右,实现了富民增收。《凉山州十二个扶贫专项实施方案》之一是产业扶贫专项方案,提出把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到人,着力改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提高特色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方案提出将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实施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村、示范户建设,到2020年贫困村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基地330万亩。
除了传统产业,扶贫攻坚还瞄准产业融合,将一二产业与当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去年,全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启动,凉山普格、布拖9县72个村入选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大堰沟村如今正在打造旅游新村牌,村里重修规划,打造田园新居,启动“美丽乡村游”活动,希望吸引前往泸沽湖旅游客“刹一脚”。
今年,雷波县被确定为全省三个旅游扶贫实验区之一。雷波县县长王永贵透露,已设计了17个旅游扶贫产业发展子项目,规划总投资1570万元,将于明年下半年竣工。“整体扶贫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新增纯收入200万元,人均新增纯收入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