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秦百川:如何摆脱“越扶越贫”的扶贫怪圈?
“扶贫项目本来是想让我们脱贫致富、改善生活,可村子咋就越脱越贫了呢?”7年前担任大垅村村支书的王建红,到现在也没想通,为啥当初一个个令全村人“兴奋不已”的扶贫项目,如今却变成了压在所有村民心头上的“一块块大石头”,2000人出头的大垅村至今已欠下100余万元债务。(9月9日《中国青年报》)
扶贫扶了这么多年,许多地方都开始发家致富,奔向小康,然而还是有部分地方始终摆脱不了贫困的帽子,在笔者看来,那些“越扶越贫”的地方基本都存在三类问题。
问题一,摆下一堆烂摊子。目前,许多地方扶贫开发工作都是有时间限制、有目标任务的,比如为了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许多省市县都提出了诸如“三年基本脱贫”“二年摘掉帽子”等口号。在时间任务的压力下,相关部门如果不缜密评估研究措施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就一股脑的上项目、投资金,到最后只会是白白的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问题二,留下一堆欠账。一些地方之所以贫困,很多时候是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例如缺水、断路、不通电。为了快速脱贫,必然会兴建大量基础设施工程。众所周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动辄上百万、上千万,如果相关部门和贫困地区不考虑经济条件、不量力而行,必然会出现寅吃卯粮的现象,到最后无粮可吃了,也就只有越来越穷了。
问题三,倒下一堆干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贫困地区能不能脱贫,这与干部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贫困地区要想脱贫致富,离不开资金和项目支持,如果这些资源掌握在清正廉洁、踏实干事的干部手中,应该可以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如果是个以权谋私、见钱眼开的干部在做主,必然会导致好事干不好,实事干不实。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现在,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了,时间如此紧迫,要想避开这三类问题,各贫困地区和相关扶贫部门必须踏踏实实谋事、实实在在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必须不摆摊子、不留债务、不倒干部,使每一项扶贫举措都科学合理,省钱利民,唯有如此,才可能走出越扶越贫的怪圈,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