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万贫困百姓脱贫 甘肃定西要啃“硬骨头”

发布时间: 2015-09-10 15:57:39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林治波 曹树林 牟健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定西市 贫困村 甘肃 脱贫

“精准扶贫,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前提,这样才能做到帮扶对象精准。精准掌握致贫原因是基础,必须科学划分贫困村户类型,因户施策;精准帮扶措施是根本,必须精准制定脱贫计划,明确责任、挂图作战,一步一个脚印,精准发力。”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分析,精准扶贫首要的任务就是精准确定扶贫对象,解决“帮扶谁”的问题。

定西市启动“双联”扶贫以来,各级干部已对全市全部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和建档立卡,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开启“精准扶贫”以来,定西提出更高要求:建档立卡要全面核查,并做到动态管理。建立了扶贫对象动态信息化管理体系和贫困人口销号制,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及时更新微调,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

在通渭县平襄镇孟河村,记者见到了驻村干部刘建斌。作为镇上的干部,刘建斌一直在孟河村为精准扶贫工作忙乎。在去年的好几个月里,刘建斌和其他几位驻村工作队员,以及省、市、县的“双联”干部一起,一村一户走访,了解村民的家庭经济情况,他们的工作是为了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和村委会干部一起完成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

刘建斌告诉记者,村里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贫困户的筛选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通过村支“两委”、村民党员代表会,“两会”审议,最后选出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并为他们建档立卡,实现统一管理。

在全市范围内,和刘建斌一起工作的还有869个驻村帮扶工作队、1081名帮扶单位的干部,他们一边开展“双联”行动,一边为精准扶贫准确发力。

谁来扶:各方携手凝聚合力

“部门苦帮、干部苦抓、群众苦干。”这是定西的“三苦精神”,也是定西人民攻坚克难的“法宝”。如今,定西人民又将“三苦精神”融入到如火如荼开展的“精准扶贫”行动中。

在“双联”行动中,省市县乡共1400多个单位近7万名干部职工对口联系帮扶了定西市1700个村10万多特困户。单从资金投入来说,两年多来先后投入的社会扶贫资金达到30亿元,超过了过去30年国家投入的专项扶贫资金总和。

除了干部帮扶,定西市还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对近900个贫困村确定帮扶单位、派驻驻村工作队,引进近百家市外企事业单位与100多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大庄村位于临洮县北部山区太石镇。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主要种植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作物,2014年人均纯收入为3825元,是临洮县贫困村社的代表。

如今的大庄村,村容村貌已经焕然一新:白墙红瓦的座座新居依山而立,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村后是修建整齐的养殖圈舍,村子呈现出一幅富裕和谐的画面。在帮扶单位省财政厅的大力帮扶下,村民们积极参与改变生活环境,大庄村道路、饮水、环境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如今,定西市加大精准扶贫攻坚力度,干部驻村帮扶已覆盖所有贫困村。随着精准扶贫的脚步走得越来越实,贫困山乡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变。

怎么扶:精准施策巧破难题

“一村一业一单位,一户一策一干部。”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定西市根据扶贫对象、扶贫阶段、扶贫任务的新变化,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粗放式”向“造血式”、“精准式”转变,贫困群众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马营镇油坊村的“磨坊张”可以说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磨坊张”是村民们今年对张吉汉的新叫法。张吉汉之前因为常年在外打工因此落下了腰疼的病,再加上一个孩子在兰州上学,村民们便“评选”他为因病因学致贫的典型。因为身体不好,加上缺技术,张吉汉种不了地,也搞不了养殖,打工更是不靠谱。帮扶干部出谋划策,张吉汉开起了磨坊,每天能收入300元左右,日子越过越好了。

年轻力壮喜欢闯的经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会养殖的搞养殖;土地多的种植中药材或繁育马铃薯……每家每户的帮扶力量开展专项调研、分析致贫原因、找准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协助制定整村脱贫工作实施计划,根据贫困户意愿,为每个贫困户制订具体的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明确具体的帮扶项目、目标和完成期限。这就有效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

据了解,定西市将为所有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围绕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倒排时序,确定每年要脱贫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集中资源帮助他们摘掉贫困帽子。

定西制定这24个精准扶贫的政策文件,核心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特色产业发展、强化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张令平表示,“这24个政策文件,是解决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突出问题的初步探索,还需要各县区、各乡镇结合实际,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精准扶贫新思路的带领下,陇中大地正在谱写“脱贫致富”新乐章。(记者 林治波、曹树林、牟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