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变“输血”为“造血”1.6万余人脱贫解困

发布时间: 2015-09-01 10:52:02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作者: 蒋旭辉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嘉陵 脱贫解困 扶贫

8月28日,记者在嘉陵区大通镇三木桥村看到,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村子里干净整洁,村子外绿树成荫,宽敞的水泥路两侧是连片的稻田,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里作业,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精准扶贫让我们村大变样,家家户户都有了致富产业。”正在稻田里抢收水稻的该村种粮大户陈斌说。

近年来,嘉陵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等措施,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截至6月底,该区完成4570户、16386人的脱贫解困任务,贫困发生率由14.9%下降到12.12%。

“咱们村的公路修通了,你可以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叫回家种苗木、栽果树,经济收入一定可观。”在三会镇贾家坝村,该村驻村帮扶干部唐琦正挽起裤腿,帮村民胥友成家抢收稻谷。唐琦一边忙乎,一边与胥友成交流如何发展致富产业。看到村民们个个都在发展种养业,胥友成也很动心:“我也想把儿子儿媳叫回来,在家搞产业。”

“帮扶干部就要扎根农村,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发展,帮助群众走上致富路。”唐琦告诉记者,他是嘉陵区委宣传部派驻三会镇贾家坝村的驻村帮扶干部。贾家坝村属国定贫困村,全村面积达1.3平方公里,有195户、824人,其中,贫困户56户、199人,贫困发生率达24.1%。今年7月,唐琦到该村驻村,帮助该村理清发展思路,为村民出点子、找项目,发展致富产业。

据了解,该区选派了429名干部帮扶联系贫困户,派驻143名驻村“第一书记”开展扶贫工作,对贫困村产业现状进行调查摸底,针对各村具体情况制订帮扶措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基础扶贫创造致富条件

8月30日,记者在嘉陵区西兴镇杨家沟村看到,蓄水池遍布山野,连片的蔬菜长势喜人,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玉衡和村民们正在修建水渠。“村里修起蓄水池和水渠后,种庄稼就不再靠天吃饭了。”杨玉衡告诉记者,杨家沟村村民以种菜为生,以前,该村基础设施落后,用水缺口较大。一遇干旱,很多田地因缺水绝收,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影响村民增收。今年,该村争取到100多万元扶贫资金,修建蓄水池、水渠,完善水利设施。“如今水渠通到田间地头,水泥公路通村联户,大大增强了村民发展种养业的信心。”杨玉衡说。

“近年来,嘉陵区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贫困群众致富创造条件。”嘉陵区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常忠告诉记者,该区把解决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居住条件差等作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打破乡、村、组界限,加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力度,每年预算专项扶贫资金4000万元以上,用于补贴贫困村兴水修路、改善人居环境等。

产业扶贫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并在合作社里上班,每年除了工资外,还有土地分成,比自己种地强多了。”正在地里劳作的一立镇塘湾村村民苏碧芳告诉记者,她家的土地流转给村里新成立的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她和丈夫摇身一变,成为合作社里的“产业工人”,年纯收入可比自己种地翻一番。

一立镇塘湾村党支部书记胡宇才介绍,近年来,该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土地撂荒。该村今年成立了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业主出资金、技术,农户提供土地,获取收益分成。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根本出路,嘉陵区在扶贫工作中因地制宜,让每个贫困村都有优势产业。”常忠介绍说,近年来,该区鼓励扶助村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致富产业。去年,该区投入资金,扶持壮大专合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形成“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该区计划再投入专项资金,做到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南充日报 蒋旭辉)

原标题:变“输血”为“造血”1.6万余人脱贫解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