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把独特资源变为脱贫的“钱袋子”

发布时间: 2015-08-31 10:22:25  |  来源: 重庆日报  |  作者: 李诗 廖雪梅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重庆 武陵山区 秦巴山区

开县长沙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300亩香草基地。

市扶贫办供图

我市贫困农村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但这些地方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和农副产品独特而丰富,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加快发展乡村旅游,把美景美食点化为脱贫致富的“钱袋子”,已成为许多困难群众的渴望。

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

8月初的一天,阳光明媚。位于秦巴山脉深处的城口县东安乡满目葱茏、凉爽宜人。

42岁的村民刘确华接待完中午吃饭的最后一批客人,坐在院坝里,脸上露出微笑。

五六年前,刘确华家穷得叮当响,“一家8口人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我在外头打工,也赚不到啥钱。”

不久后,家乡修通了公路,让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刘确华自己筹集了部分资金,加上政府的贴息贷款,开起大巴山森林人家“竹林塘”农家乐。截至目前,“竹林塘”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纯收入近50万元。

近年来,我市通过乡村旅游产业扶贫,让“刘确华们”通过涉足乡村旅游,把美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变成了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旅游扶贫的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带动性。”一位长期从事基层扶贫工作的人士表示,扶持一批能干的“大户”,能更好地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产业链中,让他们通过提供农副产品或者务工,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

奉节县兴隆乡村旅游扶贫观光农业园就带动了周边农户新建农家乐35家,与20户贫困户签订特色农产品供给合同,吸纳劳动力100余人,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奉节县扶贫办人士介绍,该县与众多农家乐签订扶贫协议书,要求上档升级的农家乐对建卡贫困户进行扶持。

市扶贫办一负责人引用一组数据说明乡村旅游对扶贫工作的带动作用:全市现有231个乡村旅游扶贫接待村(点),其中贫困村177个;发展1.1万户乡村旅游接待户,其中贫困户924户,占接待农户总数的8.4%;通过务工就业、销售农副产品、股份合作等方式带动贫困户8152户。2014年,这231个接待村(点)共接待游客6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4亿元,户均增收4万余元。

该负责人介绍,作为产业扶贫的骨干,旅游扶贫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生产经营成本较低、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等优势,因而各地纷纷加大了资金投入。近几年来,全市发展乡村旅游共投入12亿元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吸引超过50亿元社会资金用于发展贫困地区乡村旅游扶贫产业。

乡村游的短板交通不便、资金短缺

记者采访中也发现,在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市扶贫办产业处处长孙元忠介绍,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才有条件发展避暑经济。目前全市共有600多个、约1/3的贫困村有800米以上的高山资源,但开发“避暑游”的贫困村只有170多个,占比27%。

为何许多美丽山村“养在深闺人未识”?

长期关注旅游扶贫的忠县政协秘书长朱正伟直言,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交通设施滞后,许多美丽乡村因道路通达困难而难以开发。

不到45平方公里的地带,分布着天坑溶洞、七彩云海、大熊猫遗迹、绝壁古寨等30余处景点……在丰都县最为偏远的乡村之一都督乡,绚丽风光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关注,但是通往都督乡的道路却一直没有修通,制约了乡村游的发展。

“从县城到都督乡有大约80公里,即便修二级路,也要花费几千万甚至上亿元。而现在通往都督沿线的高速路走向都没有确定,交通不成型,路怎么个修法也一直没有确定。”丰都县旅游局一位人士介绍说。

不仅是交通,缺水、缺钱、同质化竞争等也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武隆县双河乡乡长雷振宇这个夏天忧心忡忡,“双河乡木根村的水源是按常住人口而不是接待的游客数量配套。现在游客多了,一些农家乐的三楼就没有办法用水。如果明年接待游客超过两万人,缺水是最大的问题。”

捉襟见肘的乡村旅游补助资金,让一些区县感到力不从心。

“做个旅游规划起码要200万元。我们区一年投入乡村旅游的补助仅有300多万元,用于补贴乡村旅游接待户尚且不够,哪还有钱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搞营销推广?”黔江区扶贫办一位工作人员说。

同质化、低质化,也成为不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障碍。

彭水县旅游局副局长冉昌嵘认为,我市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多属于季节游。高山避暑游暑期火爆,但酷暑一过,接待设施就“清凉”下来;赏花季游人如织,花期一过,马上变得冷清;乡村旅游的旺季只有三个月,很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目前大多数农家乐还只是简单的食宿服务,旅游产业链的其他增值服务开发不够,使得许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产品容易被复制,在市场竞争方面有硬伤。

大胆创新,闯出旅游扶贫新路

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市扶贫攻坚的重要举措。为克服困难,做大乡村旅游市场,不少地区充分整合资源,大胆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酉阳县扶贫办主任李新明介绍,发展乡村旅游,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特别是金融资本非常重要。酉阳把14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担保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按照1:10的比例放大,带动了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最忌‘散打’。”石柱县石家乡乡长向云宪认为。石家乡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方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按照相关规定,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每户最高可获得3万元补助。2013年底,石家乡选择36个贫困户加入“梦里荷塘”乡村旅游合作社,与旅游龙头企业联手发展乡村旅游。

加入“梦里荷塘”合作社一年多时间,贫困户滕光成尝到了甜头:去年,他仅合作社的分红就有3000多元,加上卖鸡卖蔬菜收入,挣了3万元。

“要想乡村旅游不被复制,最好是做本土文化,让游客记得住乡愁。”冉昌嵘说。彭水通过农业和旅游融合、商业文化和旅游融合,精心编制了苗乡风情之旅、田园花果之旅、优美山水之旅、盐丹古道之旅、神奇佛乡之旅等线路。最近,该县又出台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旅游条例》,今年10月起施行。

“彭水是全市第一个自主制定旅游条例的区县。这个条例重点突出了旅游资源保护、民族特色打造等内容,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发展生态旅游资源。”冉昌嵘表示。

黔江区水市乡乡长喻刚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目前该乡的蔬菜、土特产根本不够卖,常需从濯水、太极等地拉过来。为推销农产品,该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设了“网上村庄”,设立特产展示区,优先销售贫困户的产品,开张不过3个月,销售收入已超过10万元。

据了解,针对各地乡村旅游规模化程度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我市已出台《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规划(2013-2020年)》,规划仙女山、大黄水、红池坝、摩围山等为市级示范片和若干县级示范片,制定了“两带三山五十五片区”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布局,引导各地科学发展旅游扶贫。今后如何抓好落实,也决定着我市旅游扶贫的未来。

个案点击>>>

毛坝乡:打造四季旅游的新体验

本报记者 李诗 廖雪梅

酉阳县毛坝乡老君农家乐老板姚昭军最近很忙。他今年扩建的农家乐上月开张,仅一个月时间,40个床位就基本住满。

“我们这里,像姚昭军一样的农家乐老板还有不少。”副乡长宋敏介绍,因为避暑经济发展红火,许多村民主动扩建、新办农家乐。如今毛坝乡的乡村旅游发展解决了1000余人的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超过400多人。去年,共接待游客12.6万人次,收入2200万元。

宋敏说,现在毛坝乡乡村游的主打产品就是卖“清凉”,但仅靠避暑游还是显得后劲不足。目前,该乡正倾力打造高山蔬菜“科技生态示范园”和“休闲观光体验园”,项目完工后,可以使这里的旅游季节从7至9月延长至半年,甚至一年。

搞好花卉基地,每年5至10月,游客来毛坝可欣赏到各种花卉。在后河公路修通后搞水上垂钓、漂流等项目,待细沙河温泉项目开发后,游客冬季也能在毛坝泡温泉。建设一个集高山草场、原始森林、溶洞群于一体的原始生态旅游景区,使毛坝成为一个养老、养心、养生的地方。

“整个规划完成后,毛坝乡将是一个四季皆有游玩项目的好地方。”宋敏说。

记者手记>>>

跨界融合打造乡村“旅游+”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以来,扶贫效果明显,但游客对旅游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体验的差异性要求越来越高,个性化需求凸显,这给我市旅游扶贫带来挑战。

我市多数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生态、绿水青山,面对诸多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美景美食点化为脱贫致富的“钱袋子”?

发挥好旅游扶贫的强大带动作用至关重要。

这就必须推动各地加强区域和产业间的合作融合,克服地域、产业、交通、规划和信息障碍,寻求地域间资源和产品等方面优势互补,增强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这种“产业联动、跨界混搭”的新方式类似“旅游+”,它要求各方把与旅游相关的各种要素全方位渗透到一、二、三产业发展,以及城乡建设、交通设施完善、环境保护和文化挖掘等各方面,形成全方位、关联型发展以及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体系。

不少区县正进行这样的尝试。比如万州、石柱、黔江等地通过农旅结合,促进了贫困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彭水、秀山等地通过跨区域合作,推出张家界超长游精品旅游线路、武陵山区及渝东南民俗生态游等线路;奉节、酉阳等地通过建设“网上村庄”,推介本地旅游产品和线路,为贫困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这些努力还不够。目前我市发展乡村旅游的设施和服务还较欠缺,亟须在多方面补课。只有各方众志成城,将乡村旅游资源与工业、农业、文化、科技等资源深度融合,日益繁荣的乡村旅游市场就能吸引更多有识之士参与,为我市旅游扶贫开创新的天地,推动更多贫困地区的农家常乐、旅游长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