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扶贫是当好村民带头人(图)

发布时间: 2015-08-31 10:20:16  |  来源: 西安日报  |  作者: 张端 王旭东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扶贫 白岩沟 西安市 秦岭

刘志泉(左二)时常下基层了解农户基本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刘志泉(左二)时常下基层了解农户基本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哟,梁也还是那道梁……”身处层峦叠嶂的秦岭深处,眼前青山如黛、翠意盎然,正是一派诗情画意的悠然景色。可每次站在山梁上,迎着凛冽的山风,俯视着那星星点点的深山农户,张伟总是不自觉地哼起这首深沉的老歌。“秦岭山里还有很多贫困的山民,他们的生活就像那歌里唱的:麻油灯呵还吱吱地响,点的还是那么丁点亮。他们一天不脱贫,我这个驻村扶贫干部就一天不安心。”

亲身体验:

“流着眼泪挨家挨户去摸底”

要想去白岩沟村,必须得掐好时间才能坐上一天唯一的一趟班车。周一一大早,张伟从家里韩森寨附近出门,一路向南,先倒两趟公交车到蓝田汽车站,再赶上午唯一一趟公交到龙王庙村。龙王庙距离白岩沟还有几公里,剩下的路再没有公共交通,只能靠两条腿走。张伟走了一个半小时,到了白岩沟村委会大院,正好是晌午。

这条路,张伟已经走了两年多。2013年4月1日,张伟被所在单位碑林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下派到蓝田县玉川镇白岩沟村驻村,当上了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从那天起,周一去白岩沟,周五回西安,家成了张伟的宾馆,白岩沟成了张伟的家。

初到白岩沟,村子的贫穷给张伟带来巨大的震撼。“这里距西安市105公里,马上就到秦岭分水岭,是真正的深山。”张伟说,“全村67户258人,只有51.6亩耕地,人均0.2亩,种不了啥庄稼,荒山荒坡地和林地面积倒是不小,但交通不便,村民们只能靠摘点林果、药材过活。2011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远远低于人均2400元的国家贫困收入线。”低矮的土坯房、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一日三餐的野菜窝头……穷,成了村民刻在眉眼心间的疤痕,也成了张伟堵在心口的一块大石头。“刚来时,我几乎是流着眼泪挨家挨户去摸底。想想我们在城里的生活,对比看看山民恓惶的日子,我就下定决心,一定得帮他们脱贫!”

实践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深山有深山的好处。白岩沟野草茂盛,好多村民家里都零散养着几只鸡娃、羊崽。张伟看到了一条脱贫的路子,这里的自然条件适合饲养布尔山羊。他联系畜牧专家进行指导,联系执法局和村里养殖户签订协助销售的协议。全村有20多户率先养起了布尔山羊,一头羊能收入1000来块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依据自然条件发展产业扶贫,才是真正地授人以渔。”市民政局的刘志泉在临潼区穆寨街办尖山村当了两年多扶贫干部,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两年前,尖山村有11户绝对贫困户,刘志泉看到这里草多草好适合养兔,考察后他拿着民政局帮扶的20万元,引进了360只伊拉兔,帮5户贫困户建起了家庭养兔舍,其他6户联合建设1个集体养兔厂。不到两年,销售了5500多只兔子,营业收入17万元,11户绝对贫困户家庭全部脱贫。

两年前,沈武胜被市委办公厅选派到耿峪村当驻村扶贫干部。今年7月,又被组织任命为周至县耿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发现耿峪村虽属贫困村,但生态及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当地干部群众一直想发展乡村旅游,可就是找不来资金,守着个“金娃娃”,只能过苦日子。沈武胜协调农村信用联社简化贷款手续,创新担保方式,帮农民贷款发展乡村旅游。如今,耿峪村村民因地制宜,山脚下的开农家乐,山腰上的发展养殖,都找到了来钱的路子。

亟待突破:

帮农民转变观念打通信息壁垒

“村民穷怕了,经不起折腾,也担不起风险。”刘志泉说。2013年,他详细调研了尖山村核桃种植产业,“我觉得有搞头。”为此,曾经搞过经营、学过工商管理的刘志泉从西安找来农科院的专家,到尖山村现场考察苗种、土壤,又按照专家的建议,蹲到杨凌农高会守了几天几夜,联系上了一家苗场。

总算找到好苗子,刘志泉兴奋地回到尖山村,没想到村民们竟然热情不高。“村民祖祖辈辈种麦子,现在换成种核桃,村民心里没底。”刘志泉理解村民的想法,“就算树苗是政府掏钱,可一种到地里就得一两年的时间才能见效益,万一不如麦子收成好,村民担不起这个风险。”听说刘志泉是扶贫干部,苗场的老板打了保票:“如果是苗子水土不服出问题,损失我全包。”村里有人先领了苗子,种下后给村民们反馈“苗子又粗又高根系又发达”。这才卸下了村民心中的石头,树苗一下子发了个干净。

“你与群众有多亲,群众才能与你有多近。”在刘志泉的扶贫日记里记着这样一句话,这是他两年多扶贫工作最直接的体悟。“村民们很淳朴,扶贫干部是不是真心要帮助他们,他们完全能感受到。要他们相信你不难,但是你要是失信于村民,一次就能伤他们的心。扶贫扶贫,扶住人心才是关键。”

“村民不敢轻易改变现状,归根结底是观念上转变不过来。”张伟派驻的白岩沟村常年吃政府救济,村民习惯了这种扶贫方式,“有的村民认为只有给钱才叫扶贫。”张伟说,“刚开始给大家免费送羊崽,号召大家发展养殖,也有人嚷着不要,直到看到有人养羊挣了钱他才敢放心跟着干。”

“村民转变观念需要榜样的力量给他们信心,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沈武胜感叹着,“在扶贫中,我发现很多地方之所以穷,很大原因是村民不懂得利用资源,也不知晓政府的政策。从中央到省市,每年有大量切实可行的惠农措施,可以说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政府都在积极想办法帮助农民兄弟,但具体落实过程中,宣传力度有限,很多村民不知道怎么运用政策,不知道该通过什么途径去寻求帮助。要打通政府和村民之间的信息壁垒,更要灌输村民发掘资源、运用资源的思想。我们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就是要发挥好引导和桥梁作用。真正的扶贫不是你替村民干活,而是当好他们的带头人,不仅教他们学会干活,更要学会思考。”

(文/记者 张端 实习生 孟楚佳图/记者 王旭东)

作者:张端 孟楚佳 图王旭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