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怡社区。⑤3本报记者张海涛摄
如今的柳坪村,与往年不一般:一望无垠的桃树、梨树,树下长着花生、药材,观光走廊沿着河道蜿蜒,移步换景,花草相接,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谁曾料想,栾川县合峪镇这个集旅游观光、自助采摘、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新农村,三年前,还是“地在墙上挂,旱涝都害怕,一场大雨下,要啥没有啥”。(相关报道详见本报8月20日一版《特色产业“扶”出村民新生活》)
精准扶贫让柳坪村人走上了致富路。驻村干部定点工作,制定产业帮扶计划,推广特色种植、特色旅游……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一系列精准化措施稳步推进,柳坪村变样了。
精准扶贫是攻克贫困堡垒的科学手段和必然选择。贫困源于资源不足,即便每个贫困人口每年扶持一万元,576亿元(相当于2014年河南省财政收入20%强)也不能解决全省所有农村贫困问题,没有哪个地方有能力将五分之一以上财政收入全部用于扶贫,何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成本巨大成效缓慢,财力不允许,时间不允许,资源不允许。
以色列人用针管滴灌种出鲜嫩多汁的西红柿,创造了沙漠奇迹。柳坪村人凭特色生态旅游,走出了一条精准致富路。精准扶贫,就要像沙漠里种庄稼那样,“定向喷灌”、“定点滴灌”、“精准施肥”,将有限的人力、物力合理搭配,充分发挥,做到极致;就要像柳坪村人一样,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坚持“转、扶、搬、保、救”五措并举。“转”,就是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这是脱贫致富的最快最有效办法。“扶”,就是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以此来解决没有条件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搬”,就是易地搬迁扶贫。“保”,就是完善低保政策兜底。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救”,就是及时给予临时救助。
“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构成最后贫困堡垒的,都是已经多年努力仍难以根除的顽疾。形势逼人,时不我待,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把贫困情况摸准,做到扶贫攻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摘掉贫困帽子,让乡亲们在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