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俯瞰青山环抱的城口县河鱼乡移民新村。首席记者 李文科摄
移民新村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吸引不少都市人前来避暑旅游。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避暑的人们吃了晚饭后,在农家乐休闲娱乐。首席记者 李文科摄
华龙网8月20日6时02分讯(记者 周梦莹 实习生徐俊贤)这些天,重庆城口县河鱼乡村民田宗涛的农家乐里,游客来了好几批。老田没想到,当年响应政策,从山上搬到山下,竟然给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推进,城口县已累计完成搬迁安置近3万人,乡村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让村民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过去:交通基本靠走 通信基本靠吼
2009年,田宗涛积极响应河鱼乡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成为第一批搬迁户。
老田的新家在河鱼乡核桃坝移民新村,以前则住在河鱼乡平溪村二组何家湾。那里海拔高达1600米,整个何家湾仅有10余户人家。
因为通往乡镇的路没有铺好,村民上下山基本靠步行。一去一来,花费近一天。“每个月都要去场镇购买生活必需品,很麻烦。”老田说。
交通不便,带来的另一个影响是看病难。2008年,老田的儿子突然发高烧,吓得他不知所措,好在邻居帮忙,将儿子背到乡里的医院。“医生说,再晚来一会儿,就可能没命了。”现在回想起来,老田仍心有余悸。他说,要是住得近,哪儿会有这些烦心事。
农忙结束后,老田通常会去县城或者外地打零工,两三个月才能回趟家。想老婆孩子时,他会给家里寄信,但是不知道他们收不收得到。
“乡镇里有事情要通知,只能托人带口信。”老田说,当时自家没有电话,唯一的电器是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还经常接收不到信号。
山里的冬天很冷,没有自来水,家里吃的用的水,都靠老田去小溪里挑回来,一天要挑四五次。冰冷刺骨的溪水,让他的关节时时隐隐作痛。
在老田记忆里,让他发冷的不仅是溪水。由于当时居住的房子系两间土木结构房屋,属D级危房,无法抵挡寒风,一到冬天,即便呆在家里,也会冻得脸蛋发紫。
为了御寒,冬天空闲时,老田会去山里砍柴,以供烧火取暖。除了烧火,他还会在瓶子里装热水,放在被窝里,或者在脚上裹些布条。
现在:乔迁新居开起农家乐 医疗教育全配齐
2009年,老田所在的河鱼乡动工修建核桃坝高山生态移民新村,并于2011年竣工投入使用。作为第一批搬迁户,老田一家高高兴兴搬进新房。新房是砖混结构,结实美观,有83平米,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依托当地的生态条件,老田开起第一家大巴山森林人家。经过精心经营,已有4个标间,8张床位。随着来城口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老田一家的收入也逐年上升,现年收入达到10万。
为了办好农家乐,老田还购置了3台电冰箱、3台冰柜、2台电热水器、1台太阳能热水器。 “还安装了无线网络,跟城里差不多了呢!”老田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准备明年把驾照考了,再给家里添一辆小轿车。
“这几年,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我的生活变化不为过。”对比扶贫搬迁之前的日子,老田感慨万分。
据河鱼乡相关负责人介绍,除经营森林人家,搬迁户原来的土地、林地上可以种植核桃、板栗,又能增加一笔收入。下山后,村民们能享受场镇较好的医疗条件,孩子可以在场镇小学读书,解决了交通不便带来的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
成效:全县完成搬迁安置近3万人 乡村旅游产业链初步形成
享受到实惠的不仅是河鱼乡的老田,从2013年整合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以来,截至今年5月底,城口县完成签订搬迁协议38434人,启动集中安置点建设64个,基本建成15个。
全县累计已完成搬迁安置29606人,占到计划任务的77%。其中,集中安置人口20442人,占已搬迁安置人数的69%。贫困人口搬迁16108人,占已搬迁人数的54%。到2017年,全县计划完成搬迁66606人,比现在多一倍。
让搬迁户迁得出、安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随着乡村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当地乡村旅游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以东安镇兴田村为例,全村就有57户人家办起农家乐,用村里自产的特色农产品,招待四方游客。
良性产业链的形成,让新田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据了解,2014年,新田村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500万,接待游客30万人次,直接带动600余名贫困人口创业就业。
随着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项目的深入开展,城口县摘掉贫困帽子的日子越来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