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这场硬仗,事关国家战略的顺利实现。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明确,要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指出,成都要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在中西部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精神,区(市)县该举什么样的旗帜,走什么样的路径?锦江区提出:要在全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干得最主动、走在最前列。日前,该区审议通过了《成都市锦江区关于聚焦聚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将站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高度,按照市委“精准靶向、分类施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整体提升、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加完善的举措,构建覆盖城乡、救急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社会帮扶救助制度体系,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
目标
构建全域统筹的帮扶救助制度体系
“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常态,需要改变以往粗放式扶贫方式,省市扶贫工作会议都提出要精准扶贫,针对锦江区的实际,我们就是要实现精准到人、到户的新的扶贫模式,实现全覆盖。”锦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仔细摸排,目前锦江区16个街道、117个社区共有贫困群众2737户,3658人。
再次梳理,锦江区贫困群众又分为三类,即月人均收入低于500元的低保人员,有2388户,3114人;月人均收入在500元到750元间的低保边缘人员共59户,129人;月人均收入高于750元的支出型贫困人员(即:因家庭成员中长期性或突发性病患、重度残障、统招的在读普高、职高、专科及本科学历等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支出型贫困人员)有效登记数为415人。
“结合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锦江区相对贫困家庭致贫原因主要是经济收入低、医疗负担过重和就业意愿不强。”锦江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锦江区委、区政府的目标,就是要在消除城市绝对贫困的基础上,2016年底前全面构建起精准式、科学化、持续性的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制度体系。
实现此体系,帮扶救助对象届时将更加精准——通过建立困难群众贫困状况和帮扶成效的动态监测机制,不断规范困难群众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工作,更加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帮扶工作成效,对困难群众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困难群众有进有出。
帮扶救助方式更加科学——坚持顶层设计与专项救助相结合,破解社会救助“碎片化”困局,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帮扶救助成效更加持续——按照脱贫与致富、扶贫与发展、当前与长远“三结合”的原则,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筹考虑,做到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载体
7大措施实现精准扶贫全覆盖
下月中旬,从甘孜州炉霍县晏尔龙村来的7户农牧民将入住锦江区三圣乡7户大型农家乐,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取经”学习。在一个月内,这些农牧民可全程参与农家乐餐饮、会议接待,环境打造、团队管理等全方位管理经验的学习,回去后,他们将把从成都学到的“真经”应用到自家农家乐的管理中。
这是锦江区对口援建炉霍县,产业扶贫的一幕。像这样的创业帮扶,在锦江区下一轮的扶贫开发中,将越来越多的出现。笔者了解到,为顺利实现扶贫开发目标,锦江区针对区内困难人群实际,提出了就业创业帮扶、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低保兜底、临时救助、住房救助、特殊困难人群救助等七个方面的精准扶贫措施,势必通过“7大措施”实现困难群众精准扶贫全覆盖。
笔者了解到,实施就业创业帮扶,锦江区将分层分类制定并落实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推荐计划,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和长期失业人员顺利上岗;加大对困难群众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将“962110”与援助基地双结合,采取政府购买岗位服务方式,开发社会性公益岗位,提升援助基地托底安置能力,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
实施教育救助,在对低保、特殊困难家庭学生实施普通中小学教育费用、生活补助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爱满校园”、宏志班资助行动;大力实施“阳光圆梦帮困助学活动和“阳光宏志”帮困助学活动。
实施医疗救助,充分利用成都市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坚持多渠道筹集资金,量入为出,包干使用,鼓励社会各界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捐赠资金,统筹推进,确保困难群众获取医疗救助的权利。
实施低保兜底,切实做到动态管理、应保尽保;积极分步推进“分类施保,认真解决低保家庭因病、因灾或因子女上学而遇到的特殊困难;根据经济社会状况,适时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实施临时救助,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临时性、突发性实际困难。
实施住房救助,通过廉租住房实物安置等多种方式为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深入开展“三进”综合性社会服务管理,完善以公共服务进小区、基层社区进小区、社会组织进小区的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公共服务进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管理新模式。
实施特殊困难人群救助,健全完善社区矫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救助制度,对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生活上特别困难的进行救助。
机制
构建困难群众精准扶贫新常态
家住狮子山街道菱窠社区的大学生程怀普,去年考上电子科技大学,因为父母均有残疾,支付学费捉襟见肘。在锦江区“1+N”帮扶机制下,该区机关党员干部开展了“1+2”走访群众活动,由机关党员干部定向帮扶,现在他每个月能领到390元生活费+50元学习补助+30元生活用品补助+30元通讯补助。在锦江区,还有13名贫困大学生也受到了该活动的帮扶。
这是锦江区创新工作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一项探索。按照《意见》,锦江区将大力创新机制,构建困难群众精准扶贫新常态:即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全面有效地落实精准扶贫工作;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将困难群众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帮扶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建立帮扶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高的增长机制,同步加强对帮扶救助资金的监督;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实行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部门配合和制度衔接的合力;建立社会力量帮扶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专业机构运营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营运;搭建党员干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个人等与特殊困难群众沟通对接的帮扶服务平台,采用“1+1+N”社会援助帮扶模式(1个党员干部+l户困难群众+N家社会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建立群众自主发展机制,结合困难群众个人意愿及家庭实际,从帮困助学、职业培训、就业扶持、创业激励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困难群众自立自强、自力更生。
亮点推介
“项目式”扶贫
精准帮扶“夹心层”
在锦江区莲新街道宏济巷21号,占地580平方米的“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十分醒目。关爱中心里,流动的大屏幕及时更新着全区困难群众的最新数据,热情的志愿者耐心接待前来咨询情况的市民,对帮扶意向信息作详细的登记。
“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是锦江区为救助特殊困难群体,而专门修建的一个帮扶办公场地,由区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的基础资金,作为锦江区特殊困难群众专项帮扶金,并实行“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中心”由社会组织专业运营,并接受监督,项目式帮扶让救助落到实处,也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情参与。
“设计”项目
精准扶贫
日前,家住锦江区琉璃村5组的小朋友陈巧(化)领到了这个月96元的鲜牛奶卡,凭着这张牛奶卡,她就可以在家门口的舞东风超市免费选购牛奶了。“每天一盒牛奶”对陈巧一家来说有点“奢侈”,今年6岁的陈巧,2岁时因患四肢关节炎导致行动不便,她的家庭也因为给她治病而陷入“支出型贫困”的困境。
在了解到陈巧的家庭情况后,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又在全区范围内,梳理出了全区40名特困家庭儿童,并将他们一起纳入了“乐助天使计划”项目。通过爱心企业支持,在一年范围内,这些受助家庭每月都可以领取96元的鲜牛奶卡,用于改善家庭营养状况。
前期广泛摸排情况,由困难群众提出帮扶需求,这是“点菜”;后期,社会组织针对群众的意愿,设计“项目”,并针对性地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这叫“下单”。在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设计、包装和实施“扶贫项目”,达到“精准扶贫”目的。
家住东光小区的杨婆婆,因慢性病而陷入“返贫”的困境,在“邻里互助计划”的帮扶下,她每个月可以获得200元的援助金,还能得到志愿者提供的陪护服务,让她十分感动。成都同行社工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上述项目外,中心还启动了“乐助医疗计划”,“乐助爱心包计划”等。不久后,专为特困残障人士提供的“乐助工坊”也将启动,该项目可为特困群众创业提供项目包装、技术、市场支持等。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齐心扶贫
“特殊困难群众信息:成龙路街道黄女士,44岁,因患肝硬化3年,部分丧失劳动力,每年负担医药费30000元;帮扶结对信息:爱心企业亨得利为其提供‘一对一’帮扶资金5000元……”日前,当笔者走进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时,大屏幕上正在滚动播出援助服务信息。
“截至6月底,中心登记特殊困难群众402人,建立个人档案398份,形成帮扶方案263份。”社会关爱援助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通过在全区16个街道和117个社区广泛收集情况,中心已摸排登记并录入了一大批特殊困难群众的信息。
截至6月底,中心已共计帮扶特殊困难群众743人次,共计援助资金148.752万元。其中,共有103个特殊困难家庭享受生活困难援助资金共计137.17万元,同时,有230人受捐300桶食用油,186人受捐爱心助残衣物186套,民建总支向400名特困群众提供价值24万元的免费体检……
由政府引导,专业机构运营,社会广泛参与,“锦江区社会关爱援助中心”的运作模式,吸引了很多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参与,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扶贫济困的热潮。
王鸿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