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式扶贫:守好首都的“菜园子”

发布时间: 2015-08-17 09:37:24  |  来源: 中国经济网  |  作者: 李雨思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张家口 扶贫攻坚 扶贫开发

  今年夏天,张家口蔬菜迎来了丰收,菜农李正泉笑开了花。

  蓝天白云下的菜地

  马铃薯脱毒育苗室

  阳光下的蔬菜大棚

中国经济网张家口8月15日讯(记者李雨思)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张家口市,沉浸在一片喜悦里。这个东方的达沃斯在今年夏天刚刚成为2022年冬奥会部分滑雪项目举办城市。在这之前,她是以首都的“菜园子”和首都边上的贫困地区而闻名。今年,蔬菜产业也迎来了好年份。

“今年菜价好,娃娃菜一块二、白菜五毛、圆白菜一块四,西兰花价格稍微差一点,其他都很好,农民今年能赚到钱了!”在张家口市沽源县闪电河蔬菜交易市场,张家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华山在看了一圈菜价后,兴奋的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她是当地知名的“蔬菜专家”,已经从事蔬菜生产技术推广工作22年,把蔬菜看得跟自己儿子一样亲。

高华山的兴奋不是没有道理。由于地域条件限制,虽毗邻首都,张家口市的经济并不发达。13个县中有12个被列入扶贫开发重点县,是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截至2014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5.41万人。蔬菜产业成为其特色支柱产业,以及扶贫攻坚的最重要抓手,承载着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

也正是因为地域条件,张家口海拔较高,气候冷凉,错季无公害蔬菜优势明显。这里是全国主要夏秋淡季蔬菜生产基地,也是京津等大中城市蔬菜市场的“菜园子”。在每年7、8、9三个月的蔬菜旺季,“坝上蔬菜”能占京津市场45%以上份额,且远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

“我们这里的蔬菜从7月中旬才开始上市,与国内大多数蔬菜产区错季互补,而且营养高、口感好、品质优、无公害。附近工业都没有,不存在重金属污染,而且温度低,病虫害本来就少,根本不需要打农药。”沽源县闪电河村菜农李正泉说。他承包了30亩地,主要种植甘蓝、莴笋、白菜花,每年收入能达到十万元左右。

“我们打破了过去救济式的扶贫理念,把脱贫的突破点放在壮大产业上。”张家口市扶贫办副主任张树旺说,他曾担任多年张家口市农牧局总农艺师。据他介绍,从2012年开始,全市对172个乡镇1723个重点村编制扶贫规划,确保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渠道,每个贫困村都有脱贫项目,每个贫困县都有致富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了40条扶贫主导产业带,累计投入设施种养资金130.5亿元,建设各类蔬菜大棚和设施养殖小区,数量超过前10年总量,形成了以设施蔬菜和舍饲养殖为主的大产业格局。

在扶贫过程中,如何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是贫困地区当前都在思考的问题。“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严重制约着扶贫开发方式的转变,我们在扶贫过程中,注重对现代农业园区、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以实现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张树旺说。

崇礼县是全国最大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也是北京奥运供京蔬菜基地县,以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龙头。

“我们的彩椒产量和技术上都具有相当强的优势,直接出口日本,纯收入能达到每亩1.2万。” 崇礼县西湾子镇上三道河村党支部书记、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林告诉记者。在崇河绿色蔬菜产业园,分为有机蔬菜采摘区、旅游观光区和出口蔬菜种植区,种植和旅游相得益彰,现代农业初具雏形。

扶贫资金少,使用分散是扶贫的老大难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张家口在扶贫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些新模式。在赤城县屯军堡乡中村,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全村80户农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建设蔬菜大棚406个,每户入股一万元,其中5000元是扶贫专项资金。“农户还可以到大棚务工,挣入股分红和劳务费两份收益,每年可增收7600元,市场风险由公司承担,农民则旱涝保收。”该村合作社理事长曹光荣说。

种菜改变了农民的生活,在过去三年,张家口56.39万人实现了稳定脱贫,预计今年还将有19.2万农村贫困人口摘掉贫困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