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广西百色精准扶贫调查

发布时间: 2015-08-17 09:30:46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孙志平 王军伟 何伟  |  责任编辑: 杨霄霄
关键词: 广西 革命老区 百色市 精准扶贫 贫困户 留守儿童 生态移民 贫困村

新华网南宁8月16日电(记者孙志平、王军伟、何伟)全面普访、建档立卡、产业跟进、脱贫任务到村到户到人、层层签订减贫目标责任状……近日记者在革命老区广西百色市采访了解到,这个市当前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现在的“精准滴管”,力图不遗漏一个贫困户。

进村入户大普访 不遗漏一个贫困户

百色市位于滇黔桂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广西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市12个县(区)中,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

近日记者一走进西林县八达镇坡皿村,就被墙上的“贫困户一览表”吸引住了,上边写着贫困户户主名字、致贫原因等信息。坡皿村是个苗族贫困村,共有217户947人,核定精准扶贫户136户、521人。因病、缺劳力、缺技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的较多。

西林县县长欧阳可爽说,去年实施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今年按照市里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保障“六个精准”的要求,正在进行新一轮大普访,目的是“因户施策”进行精准扶贫。

记者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乐业县新华镇普访办公室看到,通过进村入户访谈和摸底,每个贫困村、贫困户都有详细的档案资料,并录入电脑建立扶贫开发“数据库”。乐业县委副书记兰田宁说:“目前乐业已完成全县43个贫困村和1.5万个贫困户6.15万名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

“‘收入靠种粮,住的是茅草房,劳力少不强,残障加文盲,小病拖大病扛,供不起孩子上学堂。’这是我县精准识别贫困户‘四法’中的‘观察法’。”田林县委副书记陈飞龙一边翻着“田林县精准扶贫工作指南”一边告诉记者,田林县采取观察法、排除法、比较法、优先法识别贫困户,在此基础上实施结对帮扶、产业扶持、教育培训、生态移民等举措,真正做好精准扶贫到村到户。

百色市委副书记欧波说,目前百色已经全面启动了干部普访贫困村贫困户、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工作。精准识别是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接下来是“对症下药”“定点滴灌”,真正做到扶贫一户、脱贫一户。

特色产业促增收 生态移民“拔穷根”

精准识别后,接下来就是精准扶贫、“定点滴灌”。

田林县旧州镇位于黔桂交界处,山多田少,不少群众属于贫困户。记者在旧州镇看到,南盘江流域生态产业示范区正在建设,一眼望去,示范区的山坡上种满了芒果树,几十位村民正在修补梯田、补种树苗。

田林县县长彭斌说,示范区由国有田林惠民经济果木林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芒果产业,贫困户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公司投资建设后与贫困户按比例分成,这样贫困户既有了一块稳定收入,又不用担忧市场风险。

旧州镇镇长李桂芳说,目前全镇流转土地1.8万亩,种植芒果4500亩,还将流转3.2万亩土地发展芒果、油茶、竹子等特色产业。“芒果成熟后,仅分红一项,每年贫困户户均能增收2000元以上。”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德峨村曾是一个缺少致富产业的贫困村,现在村里已经建起隆林黑猪养殖基地,养猪成了许多贫困户的重要收入来源。隆林县委副书记罗智郎说,德峨村位于大石山区,山多地少,很难发展种植业,于是县里就引进一家农业公司到村里发展养殖项目,公司统一提供猪苗、饲料和技术指导,农户分散养殖,然后公司再按保护价统一收购。

对于生活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的部分贫困群众,百色市重点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异地搬迁工程,到“十三五”末,百色计划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23万人,其中贫困户16.8万人。

8月4日,记者在西林县那劳镇新区安置点看到,几台大型挖掘机在作业。西林县委副书记张国革介绍,结合晚清岑氏家族建筑群景区开发和城镇化建设,整个安置点已经完成征地240亩,计划安置生态移民530户。通过旅游带动群众就业,让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

记者了解到,今年上半年,百色市完成产业扶贫投资1亿多元,覆盖54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410个;覆盖农户31750户,其中贫困户21267户。

老区新愿:扶贫政策更优化、贫困县“摘帽”有缓冲

部分基层干群反映,百色贫困面广、扶贫任务艰巨,扶贫攻坚正进入克难攻坚、“啃硬骨头”阶段,在三个层面有所期盼。

一盼在扶贫专项资金使用上,给贫困县更大自主权。“专项资金是扶贫开发‘资金池’,但‘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县一级要整合非常困难。”隆林县县长杨文德说,在专项资金使用上,希望给予贫困县一定自主调配权,更好地量需为用、精准滴灌。

二盼进一步提高生态移民搬迁补助标准。张国革说,按照生态移民补助标准,贫困户每人可享受补助1.2万元,非贫困户每人享受补助8000元。按一家四口人计算,贫困户可以享受补助4.8万元,但在乡镇或县城周边建房起码要10万元左右,一些贫困户依然搬不出来。应当提高补助标准,让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三盼给“摘帽”贫困县一个“缓冲期”。多位基层干部群众表示,革命老区贫困县基础差、底子薄,但如果一摘了“贫困帽”,就少了扶持,会导致一些根基不稳的群众返贫。建议实行脱贫不减扶持政策的办法,给脱贫县一个“缓冲期”,到2020年前仍保持各项扶持政策不变。

返回顶部